与鲁迅有关(精)

与鲁迅有关(精)
作者: 顾农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与鲁迅有关(精)
ISBN: 978755062003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鲁迅经常和许寿裳等的同学“讨论下列三个相关 的大问 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 缺乏的 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详见许寿裳《亡友 鲁迅印象 记·办杂志、译小说》)他的基本结论是:关于理想 的人性, “古今中外哲人所孜孜追求的,其说浩瀚,我们尽善 而从”,所 以并不多说;“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 —换句话 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口号只 管很好 听,标语和宣言只管很好看,书本上只管说得冠冕堂 皇,天花 乱坠,但按之实际,却完全不是这回事”;“症结当 然要在历史 上去探究,因缘虽多,而两次奴于异族,认为是最大 最深的病 根。做奴隶的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说诚说爱呢?”所 以“唯一 的救济方法是革命”(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回 忆鲁迅》)。 在国内,鲁迅深感有着清政府对大部分中国人的 民族压 迫,在异国,又遭到一部分日本人的轻视。为了尊严 ,他敢于 坚持斗争,勇敢地剪去辫子,又参加过弘文学院留学 生因反 对校方乱收费并要求提高教学水平而起的学潮,并取 得胜利。 后来鲁迅弃医学文正是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他 最初的 几篇长文都同改革国民性的主张密切相关。他要破恶 声,立 人国,“发国人之内曜”,克服“旧性失,同情漓, 灵台之中,满 以势利”等等毛病,而根本的出路则在于“尊个性而 张精神” (《坟·文化偏至论》)。改造国民性,就外面而言 ,要实行革 命,不再做暴君的奴隶;就内部而言,则实行个性的 解放,不 做旧思想的奴隶。后来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初,他提出 “专制 永长,昭苏非易”(《集外集拾遗·(越铎)出世辞 》)——清政 府虽被推翻,而人们思想上的“卷挛”却不是短时间 里就能得 到解放的。这个艰巨的任务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所以 后来 五四运动前后,他就奋起呐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促进国 人的思想解放写了大量的文章,做了大量的工作。凡 此种 种,都可以从弘文学院时期的鲁迅身上看到明确的苗 头。 鲁迅在弘文学院时读了许多新的书籍报刊,其中 多有文 学方面的内容,他本人翻译和创侮了若干文学作品。 据许寿 裳回忆,当时林纾翻译的小说,鲁迅是每本必读的, 此外又购 读日文本“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神话、罗马神 话等等” (详见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屈原和鲁迅》)。 就其主流 倾向而言,他当时最喜欢外国浪漫主义文学,曾经翻 译过雨 果(当时译为“嚣俄”)的《哀尘》,对具有高昂民 族民主精神的 雨果非常欣赏崇拜,买过一套八大本的《嚣俄选集》 。他自己 写文章,也走浪漫主义的路子。他后来回顾说,自己 那篇《斯 巴达之魂》文风“古怪”,“现在看起来,自己也不 免耳朵发热。 但这是那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 称为好文 章,我还记得‘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 风灭烛’是 大家传诵的警句”(《集外集·序言》)。鲁迅青年 时代的浪漫 主义文风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他本人的革命民主主 义激情 互为表里。 鲁迅既不能忘情于自然科学,又非常爱好文学, 于是科 学文艺作品在鲁迅眼中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他连续 翻译 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两部作品: 《地底 旅行》和《月界旅行》,他的另一部译稿《北极探险 记》(未出 版,稿亦亡佚)大约也是兼具科学和文艺双重色彩的 。鲁迅 翻译这些书,目的应在借文学的力量来普及科学知识 ,破除 传统的迷信思想,同时也预示着他可能将由自然科学 转向文 学领域。 据鲁迅的老同学沈瓞民说,鲁迅当时写过一些诗 ,颇露 讽刺的才华,又写过若干“斗争性强的短文”(沈瓞 民《回忆鲁 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文汇报》1961年9月 23日)。 他后来在这两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时已经注意考察社会政治问 题,视 野开阔,目光敏锐,每有深刻精辟的见解。他的自然 科学水 平比较高,尤其关心国民性的改革,致力于思想启蒙 工作,并 开始在小说、诗歌、杂文的创作方面初露锋芒,翻译 活动也已 启动并取得若干成果。这一段短暂而不平常的留学生 活,为 他此后远大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准备。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