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苏童作品系列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
作者: 苏童|责编:李霞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河岸/苏童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174522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黄雀记》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殊荣,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内容简介

儿子 一切都与我父亲有关。 别人都生活在土地上,生活在房屋里,我和父亲却生活在 船上,这是我父亲十三年前做出的选择,他选择河流,我就只 好离开土地,没什么可抱怨的。向阳船队一年四季来往于金雀 河上,所以,我和父亲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鱼类,时而顺流而 下,时而逆流而上,我们的世界是一条奔涌的河流,狭窄而绵 长,一滴水机械地孕育另一滴水,一秒钟沉闷地复制另一秒 钟。河上十三年,我经常在船队泊岸的时候回到岸上,去做陆 地的客人,可是众所周知,我父亲从岸上消失很久了,他以一 种草率而固执的姿态,一步一步地逃离岸上的世界。他的逃逸 相当成功,河流隐匿了父亲,也改变了父亲,十三年以后,我 从父亲未老先衰的身体上发现了鱼类的某些特征。 我最早注意到的是父亲眼睛和口腔的变化,或许与衰老有 关,或许无关,他的眼珠子萎缩了,越缩越小,周边蒙上了一 层浓重的白翳,看上去酷似鱼的眼睛。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他 都守在船舱里,消沉地观察着岸上的世界,后半夜他偶尔和衣 而睡,舱里会弥漫起一股淡淡的鱼腥味,有时候闻起来像鲤鱼 的土腥味,有时候那腥味显得异常浓重,几乎浓过垂死的白 鲢。他的嘴巴用途广泛,除了悲伤的梦呓,还能一边发出痛苦 的叹息,一边快乐地吹出透明的泡泡。我注意过父亲的睡姿, 侧着身子,环抱双臂,两只脚互相交缠,这姿势也似乎有意模 仿着一条鱼。我还观察过他瘦骨嶙峋的脊背,他脊背处的皮肤 粗糙多褶,布满了各种斑痕,少数斑痕是褐色或暗红色的,大 多数则是银色的,闪闪发亮。这些亮晶晶的斑痕尤其令我忧 虑,我怀疑父亲的身上迟早会长出一片一片的鱼鳞来。 为什么我总是担心父亲会变成一条鱼呢?这不是我的妄 想,更不是我的诅咒,我父亲的一生不同寻常,我笨嘴拙舌, 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他与鱼类之间暧昧的关系,还是追根溯 源,从女烈士邓少香说起吧。 凡是居住在金雀河边的人都知道女烈士邓少香的名字,这 个家喻户晓的响亮的名字,始终是江南地区红色历史上最壮丽 的一个音符,我父亲的命运,恰好与这个女烈士的亡灵有关。 库文轩,我父亲,曾经是邓少香的儿子——请注意,我说“曾 经”,我必须说“曾经”这个文绉绉的极其虚无的词,恰好是 解读我父亲一生的金钥匙。 邓少香的光荣事迹简明扼要地镌刻在一块花岗岩石碑上, 石碑竖立在她当年遇难的油坊镇棋亭,供人瞻仰。每逢清明时 节,整个金雀河地区的孩子们会到油坊镇来祭扫烈士英魂,近 的步行,远的乘船或者搭乘拖拉机。一到码头,就看得见路边 临时竖起的指示牌了,所有路标箭头都指向码头西南方向的六 角棋亭:扫墓向前三百米。向前一百米。向前三十米。其实不 看路标也行,清明时节棋亭的横檐会被一幅醒目的大标语包 围:隆重祭奠邓少香烈士的革命英魂。纪念碑竖立在棋亭里, 高两米,宽一米,正面碑文,与其他烈士陵园的大同小异。孩 子们必须把碑文记得滚瓜烂熟,因为回去要引用在作文里。真 正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纪念碑后背的一幅浮雕。浮雕洋溢着一 股革命时代特有的尖利而浪漫的风情,一个年轻的女人迎风而 立,英姿飒爽,她肩背一只箩筐,侧转脸,凛然地怒视着东南 方向。那只箩筐,是浮雕的一个焦点,吸引了大多数瞻仰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