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浪漫派(精)

论德国浪漫派(精)
作者: 陈恕林
出版社: 上海社科院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4.10
折扣购买: 论德国浪漫派(精)
ISBN: 9787552010947

作者简介

陈恕林,男,195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1954-195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选修德国语言文学。自1959年10月起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翻译,重点研究德国浪漫派。 主要论著有:《德国浪漫派及其评价问题》《E.T.A.霍夫曼及其评价问题》《海涅与德国浪漫派》《魏玛古典文学与德国浪漫派》《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划分问题》和《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作品多次入选《中华文库》系统工程。其中,《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于2004年获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的“****论文奖”。 主要译著有:霍夫曼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霍普特曼剧本《织工们》《马车夫亨舍尔》、中篇小说《索阿纳的异教徒》《道口看守员蒂尔》;霍赫胡特剧本《代理人:一出基督教悲剧》;卡尔·迈长篇小说《银湖宝藏》;德国民间故事选《厄伦史皮格尔的故事》;托马斯·布热齐纳恐怖俱乐部系列丛书《魔鬼电车·碧眼男人·隐形怪物》;等等。

内容简介

**章 德国浪漫派的渊源 17**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它 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具有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在法国事件 直接影响下出现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 政治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争取个性解放,思想上反 对平庸的理性主义,文艺上反抗古典主义条条框框束 缚的斗争。 浪漫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特定历史时 期,特定文化文艺思潮孕育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 溯到虔诚派、启蒙运动、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 虔诚派(Pieti**us),也叫虔敬派或虔敬主义, 是德国耶稣教内部的一个教派,盛行于17世纪至18世 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施彭纳(Ph.J.Spener,1635— 1705)和弗兰克(A.H.Francke,1663—1727)。虔 诚派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的僵化教条的正统观念 ,它与教会正统的拘泥于文本的本本主义不同,其强 调“内心的虔诚”,把感情视为教徒与上帝之间关系 的基础,力图通过虔诚与博爱去克服正统观念。它的 主张起初遭到国教正统派的反对,但不久就得到国王 的支持,并为各阶层民众所接*。借助以创建人命名 的“哈勒·弗兰克基金会”的作用,虔诚派的影响扩 展到欧洲其他耶稣教**以至北美。其深远影响主要 是通过冯·青岑多夫(N.L.Von Zinzendorf,, 1700—1760)创建的亨胡特兄弟会教派实现的。虔诚 派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对赫尔德、维兰德、舒巴特 、歌德、席勒等许多德国作家,包括一些浪漫派作家 ,产生了持久的和深刻的影响。歌德早年一度同虔诚 派团体过从甚密。诗人在《诗与真》第八篇里总结了 虔诚派对他本人和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 派人士施莱尔马赫和诺瓦利斯,从小就*到亨胡特兄 弟会教派的熏陶,诺瓦利斯通过其父亲接*了该教派 的思想,其父为虔诚派信仰复兴运动 (Erweckungsbewegung)的参加者。 启蒙运动(Auflarung),它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 ,一向是热门话题,备*世人关注,旧的文学史和传 统的观点总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把后者说成是对前 者的反动。但是新近的文艺学研究成果却向传统的观 点提出了挑战,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后者 批判地继承了前者的传统,前者为后者的产生与发展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参见本书第三篇**章《启蒙运 动与德国浪漫派》)。 感伤主义(Empfindsamkeit),又称“主情主义 ”,是18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 潮,起源于英国,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 和意大利的伤感旅行》而得名。这一派作家反对冷酷 的理性主义和僵化的古典主义,提倡直抒胸臆和内心 感*,把个人感情生活的描写视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 务。他们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强调个性和个人精 神生活的刻画。显然,这些主张与浪漫派精神一脉相 承。 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简称狂飙运 动,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规模巨大 的运动,因弗·马·克林格的同名剧作《狂飙突进》 而得名,这场运动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歌德称它 为一场“文学革命”。青年歌德、席勒、克林格和伦 茨等是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德为其精神领 袖,他影响了包括歌德、席勒在内的一大批作家,他 的著作奠定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世界观和美学基础 。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个人作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 性,提出了两个体现时代精神的口号和主张:歌颂自 然、崇拜天才。 在狂飙运动作家看来,“自然”是与僵化相对立 的概念。“歌颂自然”意味着政治上反对专制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局面;思想上反对僵化的理性主义独裁 ,冲破一切思想牢笼;艺术上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条 条框框,以求创作自由。人作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理应充分享*自由,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德国, 卢梭也备*推崇,他被尊为先知,在理性主义时代, 他的著作如同上帝的启示。因为他的核心概念——自 然、心灵、爱情和自由,使人们对世界有了崭新的认 识。他提出的“回归自然”,意味着回到不*约束的 自然生活方式中去。这个口号对摧残人性的封建专制 主义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当时在德国产生了广泛的共 鸣。 狂飙运动时期,人们对“具有独创性的天才作家 ”(Orginalgenie)是顶礼膜拜的,把他们视为理想人 物。这类人物具备两种品格:其一,富有独创性,不 去抄袭、模仿他人作品,不*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我 行我素,蔑视他人批评;其二,富有直观、直觉能力 ,他们有非凡的灵感,无须经过深思、推理等意识的 理性活动,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甚至错综复杂的事 物。显然,这种“直观论”带有某种神秘的唯心主义 色彩,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格格不入的。 综上所述,17、18世纪的一些文化文艺思潮,如 虔诚派、启蒙运动、感伤主义,特别是狂飙突进运动 ,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程度上对浪漫派的产生 和发展发生过影响,它们构成了浪漫派产生的源泉。 有人把虔诚派、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笼统地称为 前浪漫派或前浪漫主义(Vorromantik),其实,这是 个模糊概念,并未被普遍接*,因为它缺乏统一的纲 领,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物和时限。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