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宁波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坐看云起/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
ISBN: 9787552627848
赵淑萍,作家,文艺评论家。宁波市作协评论创委会副主任,海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中国校园文学》《小说界》《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二十多种报纸杂志。有作品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多种选本、选刊。已出版散文集《自然之声》、小小说集《永远的紫茉莉》;与人合著报告文学《东风蝴蝶》。
布衣万斯同 童年时的那场责罚,成就了他。他顽劣,在宾客 前失礼,于是,父亲将他关入书房。连日禁闭,他开 始和书本对话,从此不离不弃。他偷读了家藏的明代 史料数十册及四书五经。无意中,长兄万斯年发现了 他的学问,说:“几失吾弟。”接着,父亲也说:“ 几失吾子。”这个“失”,被解释作“耽误”,窃以 为,“看走眼”“错失”似乎更确切。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 万氏八龙”里最小的一个,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个。 万斯同的祖上万斌,曾被明太祖追赠荣衔“明威 将军”。万家一门三世,四人为国捐躯。万氏家族还 有“三节一义”之说,族中妇女,为保忠烈遗孤,守 节不嫁。到万斯同的父亲万泰时,人丁兴旺。万泰有 八个英俊倜傥的儿子。而且万泰本人为明末户部主事 ,一度家境殷实,门庭若市。他生前疾恶如仇,曾和 黄宗羲一起参与署名《留都防乱揭》,声讨阮大铖。 明亡后又参加抗清斗争,事败,避难奉化山中,局势 稳定后返回甬上。他“以文史代驱驰”,倡导四明风 骚。他曾把好友黄宗羲请到宁波白云庄讲学,创“甬 上证人书院”。从此,浙东思想文化史甚至中国的思 想文化史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万斯同是黄宗羲的高 足,他勤学苦读,博闻强记,通晓经史,深得黄宗羲 赏识。 年轻时,和许多才子一样,万斯同喜欢古文诗词 ,经常出入于文会,和一些人饮酒斗诗。但是,后来 ,他认为史学是国家需用之学。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使他立志秉笔直书,写下一代信史。 万斯同的一生,坎坷曲折。虽说孩提时也曾有一 段幸福的时光。但是,七岁,明亡;八岁,没了母亲 ;九岁,又没了祖母;十九岁那年,父亲万泰客死他 乡;他三十多岁时,第一任妻子病逝。因为贫困,他 在城东傅家做了倒插门的女婿,傅家的家境不怎么样 ,第二任妻子也病怏怏的。这对一个出身簪缨世家的 人来说,是一件多么无奈而耻辱的事。 但是,虽忍辱如此,他在大节上从不含糊。作为 万家的子孙、黄宗羲的高足,他从来就怀着对故国的 忠义和眷念之心,以“遗民”自居,绝意科举仕途。 倒是晚年的黄宗羲思想开明,自己虽誓死不做清朝的 官,但不反对自己的弟子去参加科举,同时,他让儿 子黄百家和高足万斯同北上修史。黄宗羲自有他的考 虑,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前朝史实,有自己 最亲近的人参加,才可放心。他动员万斯同赴京,并 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 相勉。 白云庄西边的偏厅内,陈列着《鄞江送别图》的 摹本。《鄞江送别图》画的是万斯同上京修《明史》 ,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情景。画中的人,仍然穿着汉 服,头发,既没有结辫,也没有像明朝时那样绾髻。 这衣饰,不正表明一种态度和立场吗? 从康熙十八年(1679)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 ,二十余载,万斯同以一介布衣,不署衔,不受禄, 寓居于监修徐文元家,呕心沥血,参与了《明史》的 编修工作。“以任故国之史事报故国”,他全身心地 投入其间,“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后来 ,徐文元被弹劾,王鸿绪为总裁,万斯同又受聘于王 鸿绪。最后,他积劳成疾,卒于王鸿绪家中。明史以 材料丰实、体例严密、文字简洁等优点,长期以来被 誉为“二十四史中的殿军之作”,这跟万斯同治史的 态度和过人的才学是分不开的。虽然,万斯同死后, 王鸿绪将史稿据为己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削,分 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和雍正元年(1723)进呈 ,名为《明史稿》,署“王鸿绪撰”。但《明史》实 成于万斯同之手,得到后世的公认。钱大昕在《潜研 堂文集·万斯同传》中就提到:“乾隆初,大学士张 公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公鸿绪《史稿》为 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指万斯同)手。” 清朝的统治者,对南明的抗争和一些孤臣的壮烈 之举甚为憎恶。于是,为了迎合统一他们的意愿,官 方修史体例拟将南明福、唐、桂、鲁四王,附于《崇 祯本纪》之后,简略记载。万斯同作为一位史学家, 从道义良心讲,他觉得这种写法有违秉笔直书的撰史 原则,无法完整反映出明清之际历史发展的全貌。而 从个人的情结和信念来说。他不能让那些他崇尚的忠 臣烈士的事迹湮没无闻。因此,他嘱托好友温睿临完 成《南疆逸史》,在修史笔法、史料采择方面处处给 予指点。《南疆逸史》无论是在编撰体例,还是在史 料价值与历史见识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被誉 为“现存的有关南明历史记载的最好的一部史著”。 在万斯同的一生中,曾有两次游历对他的人生产 生大的影响。一次是二十三岁时,他徒步百里,到余 姚黄宗羲处求教,整整十天披览黄氏藏书。“何时龙 虎堂,相对批经籍”,这次求教使他终生难忘。之后 ,他又登天一阁,博览藏书。正因为熟稔史料和典章 制度,胸有沧海,所以著作颇丰。除《明史稿》,还 著有《历代史表》《儒林宗派》《两浙忠贤录》《昆 仑河源考》《五礼通考》等。 万斯同墓在何方?在奉化市莼湖镇乌阳观山南麓 。墓前有清大学士王项龄题的“鄞儒理学季野万先生 暨配庄氏傅氏墓”墓碣,两边有翰林裘琏题的对联“ 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他在人前一直称自己“ 布衣万斯同”,但是名公大臣都尊称他为“万先生” 。青山为伴,绿水相依,一颗淡泊名利的高贵的灵魂 永远得到了憩息。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