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中国飞天路
ISBN: 9787571002008
兰宁远,197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5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解放军《神剑》杂志社副主编。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霓虹烈焰》《守望天堂》,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评论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话剧《莫道桑榆晚》《父亲·李大钊》《新北平市长》等。曾获得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战士文艺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等。2013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一、天上有了“中国星” 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促成了世界贸 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 了“全球文明”的序幕。 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科学 家们达成一个共识,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 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 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 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 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 空、天四大疆域,拉近了太空与人类的距离,为人类认识 、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从而引发了人类 文明史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的兴起 ,使人类走出了地球摇篮,到达浩瀚无边的太空,开始了 “太空文明”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地球是人类生存 之本和一切物质财富之源的断言已经过时,宇宙空间以其 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吸引着人们去开发和利用。 航天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进步,改 变了人类基于地面所形成的许多传统观念,把新视野拓展 到宇宙的深处。 我们生活的地球之外的太空,是陆地、海洋和大气层 之外的新空间,那里有太阳能、强辐射、高洁净、高真空 、微重力、高远位置,以及很多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在 这个轨道高度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可以进行地球环境与 资源探测、开展生命科学和空间医学实验等太空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 力、物力进行航天领域的探索,开展了一场此起彼伏的太 空竞赛。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 的成功发射中,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对提升苏联的国际 地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层面上,如果有了这 张王牌就可以增加谈判的筹码,因此他积极地支持苏联的 太空计划。1958年,在航天专家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 正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研制工作。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 加林完成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飞行。1965年,苏联航天员 列昂诺夫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行走。 苏联屡屡夺得太空竞赛的头筹,让美国人耿耿于怀。 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不甘落后的美国人把目光瞄向了更 加遥远的月球。 1958年,美国制定了一项“太空法案”,以法律的形 式确定了太空研究的计划、方向和目标,并且成立了国家 航空航天局,也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NASA,把有关航空航 天的发展计划都纳入NlASA之中。8月8日,NASA正式接手 载人航天计划,并于不久后公布了“水星号”载人飞船计 划。1961年美国组织了庞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动员了两 万多家公司,42万人,120所大学参加。1962年2月20日, 美国航天员约翰·H·格林乘坐“友谊7号”飞船实现了美 国人的航天梦。1969年,“阿波罗号”飞船载着美国航天 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完成了神奇的月球之旅,终 于在这场竞赛中把苏联甩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