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
作者: 张显春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79.80
折扣价: 51.90
折扣购买: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
ISBN: 9787577202785

作者简介

张显春,男,桂林旅游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旅游经济、国际旅游教育、创新管理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文化和旅游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北斗+旅游”应用科技研发项目入选“2019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创新合作国际论坛”签约项目。在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以及《科学学研究》《软科学》《商业经济与管理》等SSCI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2021年文化和旅游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内容简介

旅游业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扩大和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得出的一个重要国家治理心得。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相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南亚地区沿线国家的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应更关注出境旅游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据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课题组系统地开展了我国出境旅游对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的影响效应研究,旨在探明出境旅游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推动效应的作用机制,准确掌握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的综合效应情况,梳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出境旅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心相通的内在联系和效应逻辑,提出更好地服务于东南亚南亚民心相通的出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我国加快新时代新阶段出境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及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研究可直接利用的现有数据比较缺乏,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国民经济统计体系及旅游业的产业分类体系不统一,导致数据收集及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获得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在通过网络、书本、研究报告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于2017—2019年先后十多次深入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访问了大量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政府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官员。 本书将“为什么要重视我国出境旅游在东南亚南亚地区民心相通的作用”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用好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这两个问题作为研究主线。将“民心相通”作为衡量出境旅游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据此构建了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效应的测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测量了印尼、泰国、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居民对华民心相通的成效。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等五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建立东南亚南亚的中国出境旅游综合效应测量模型,测算了14个国家2010—2021年的综合效应水平,分析了东南亚南亚的中国出境旅游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研究了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出境旅游对东南亚南亚民心相通影响的新动态,从应用角度回答“如何用好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这一问题。 本书认为在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出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新时代新阶段出境旅游恢复发展的契机,推动以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为宗旨的出境旅游发展战略。本书指出实施这个战略的关键在于把握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框架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出境旅游高质量发展产业模式,找准新时代新阶段出境旅游新发展的共识、动能、空间和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本书从推动构建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的战略布局策略、合理运用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的战略布局策略、持续促进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的战略布局策略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书为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在东南亚南亚出境旅游效应研究”(批准号:17BJY150)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参与人除本书作者外,还包括桂林旅游学院的朱锦晟博士、唐颖博士、潘俊阳博士、鲍青青博士,以及同济大学的博士生姚柱等,感谢他们为本课题做出的贡献。本书所依托的课题从选题到结题的全过程,均得到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正德教授的悉心指导,得到时任桂林旅游学院校长程道品教授,以及桂林旅游学院相关部门及同事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学术价值上,在旅游类国际权威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发表了成果论文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An alternative modernity perspective(中国出境旅游:一种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以及在《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SSCI Q1)、《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SSCI Q1)、及《社会科学家》和《旅游论坛》等国内外期刊共发表了8篇成果论文,提升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出境旅游效应、东南亚南亚国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注热度;提出了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的概念,阐明了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的作用机制,建立了基于旅游目的地国居民视角的中国出境旅游“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效应测量指标,丰富了出境旅游效应的相关理论;系统研究了东南亚南亚的中国出境旅游综合效应,构建了测量指标体系,计算出中国出境旅游在东南亚南亚14个国家的效应水平,据此提出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疫后出境旅游恢复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构成新的理论视角。新形势下中国出境旅游对东南亚南亚的影响出现晕轮效应、资源诅咒效应、邻避与迎臂效应等,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相关理论的研究维度。应用价值上,将出境旅游的综合效应与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了出境旅游恢复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具体对策,充分利用东南亚南亚迫切希望中国重启出境旅游政策大门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出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等,对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具体的实践操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