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DNA是如何发现的--一幅生命本质的探索路线图
ISBN: 9787302483250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的就是遗传学现象。但真正将这种现象上升到迄今人们 能够接受的理论高度,并深化到遗传机理,应追溯到19世 纪中叶生物学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例如显微镜的发明、 细胞学说的日臻完善、进化论的提出、大机能团的化学分 析、发酵的研究、主要有机化合物的全合成等。当时连同 这些不朽贡献一起出现的,还有已确定下来的一些概念、 方法、研究材料。这意味着生物学进入了一个重大转变期 。 1.1 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的豌豆杂交试验是 19世纪生物学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极其重要的事件之一 。孟德尔1822年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Silesia),今属 捷克共和国,原是一位贫穷老农的独生子。老农含辛茹苦 劳作,能养活他的儿子已实属不易,但拿钱供他上学,尤 其是上大学却是困难重重,力不从心。孟德尔大学念了一 半,不得已弃学谋生,成为玛哈维(Moravie)小镇修道院 的一名见习修道士。4年后转正,他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修 道士,道号是格利高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还 有一种说法是,孟德尔是想找一个便利于思考的幽静环境 ,并且有足够时间做田间试验,因此当上修道士,他是甘 愿做一个“隐居僧侣”的。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生物遗传研究上有两大方面的 进展,即园艺学的经验知识和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但孟德 尔关注的是演化,他自幼看着父亲整天在田间地头忙着栽 培、杂交、嫁接等农事,这令他不由地思考一个问题,即 物种是如何形成的。直至他当上了修道院的修道士,仍对 演化非常好奇。他所在的修道院地处产粮区,又多亏修道 院院长是一位热心农业研究的人,对孟德尔从事豌豆杂交 试验多有支持,使得他在传教之余有了足够的空闲时间做 试验。他在修道院内在7m×35m的一小块土地上栽种了37个 品种,共2.7万株植物,并用它们来进行植物栽培、杂交 、嫁接试验。 令他惊讶不已的是,嫁接后的植株,其活力总是高于 原先的母本植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年轻的修道士兴趣 来了。他进行杂交试验不是为获得更多的杂种,而是一步 步追踪子代的特征、习性。好在他大学时代曾经受过名师 物理学家、数学家多普勒(Doppler, E.J.)的教导,他 能够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他的研 究风格与众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观察试验结果及选择合适的研究材料的方式; 二是引进非连续性和使用大种群,这样便能用数字表 示试验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将这些数字做某种 数学处理; 三是用一种简单的符号标示法,使试验结果和处理后 的理论数据进行连续多次的比照成为可能。 孟德尔选择豌豆这种作物作为人工育种研究的材料, 理由是多方面的。例如,豌豆的性状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其纯种在严格条件下能保持数年不变,且容易识别。豌 豆生长期短,杂种容易繁殖后代。最主要的是豌豆杂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