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走向艺术——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

从科学走向艺术——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
作者: 张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从科学走向艺术——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
ISBN: 9787300319650

作者简介

张超,广东省高校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广州市教师培训“优秀专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名师大讲堂授课名师以及特约研究员”“名师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全国高中新课标调研专家”“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和科研优秀教师”“全国教学能手和教研能手”。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授予“全国杰出教育创新人物”称号。
出版发行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6篇论文被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参编人教版和粤港澳大湾区高中语文教材。多次获教育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组织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在省内外开设8门继续教育课程,在全国举办讲座200余场。多次成为《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等刊物封面人物。

内容简介

一、 科学与艺术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是人类认知链条上的两极,代表着人类对世界两 种不同的认识和表现形式,是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性—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劳动成 果。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科学,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彰显理性的力量,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规定的程序可以遵循。它能够重复,也必须可以重复。它可以积累性超越,是一种逻辑性创造。
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展现感性的魅力,通过直观感受、灵感、潜意识等,从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现象中,探寻事物的本质。它没有规定的程序可以遵循,不可重复,也不能重复。它难以积累性超越,是一种灵感性创造。
二、 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严谨科学、真实无误。教学内容是人类对各 种学科认识的总结提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求准确无误、严谨细致地传承。 其次表现在教学过程合乎认知规律,遵循教学原则原理。课堂教学的环节结构应具 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课的类型决定,不同类型的课具有不同的结构。教学方 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具有科学合理性。总之,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技能具有 科学性。合理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和技能的科学性。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它体现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规律关系。换言之,每个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 方法论。当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用结构化的方式稳定下来,就是模式。只要条件具备、环境适当,教学结果就是明确的、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