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74
折扣购买: 佛陀(精)/企鹅人生
ISBN: 9787108047700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曾在修道院修行七年之久,后到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她是英国最具盛名的宗教评论家之一,目前在里欧贝克犹太教研室暨犹太教士与教师训练学院授课。她同时也是穆斯林社会科学协会的荣誉会员。其著作有《穿越窄门》、《初创世界》、《圣战》及《穆罕默德》、《轴心时代》等。
公元前6世纪末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悉达多· 乔答摩的年轻人,从位于喜马拉雅山下迦毗罗卫国( Kapilavatthu)的舒适的家里出走,开始踏上求道的 道路。1据说他当时年方29岁,父亲净饭大王是迦毗 罗卫国的国王,为挽留住太子的心,在宫殿中提供各 种声色供他享受。乔答摩已有妻室和一个刚出生仅几 天的儿子,但是在他儿子降生时,他也未曾感到喜悦 。他给这个小男孩取名罗睺罗(Rahula),意为“系 缚”,他认为这个孩子会把他禁锢在一种厌烦的生活 里。2乔答摩向往的是“宽广开阔”且“如光滑贝壳 般完满和纯净”的生活。尽管父亲的宫殿富丽堂皇, 但他置身其中,却觉得束手束脚、“拥挤不堪”和“ 满是灰土”。细小的琐事和无意义的杂务,像瘴气一 样玷污着宫殿中的一切。乔答摩逐渐发现自己向往的 原来是一种脱离家庭的生活方式,即印度苦修者称之 为“出家”。 3 当时数以千计的男子,甚至还有少 数女性,到肥沃的恒河平原边缘寻找茂密森林,作为 他们的隐修地,他们离开家庭,是为了寻求“神圣的 生活”,乔答摩得知后,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 这是个浪漫的决定,但是却给他所爱的人带来极 大的痛苦。乔答摩后来回忆,他的父母看到自己心爱 的儿子身穿苦修者穿的黄袍,剃光头发和胡须之后, 竟然号啕大哭。4据说悉达多在离开家之前,偷偷上 楼,看了熟睡中的妻儿最后一眼,就不辞而别了。5 他这么做,似乎不自信,以防在妻子恳求他留下时不 能坚持自己的决定。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因为乔答 摩像其他森林苦修者一样认为,正是执着于人与事物 ,使他被禁锢在烦恼和悲伤的生活之中。有些苦行僧 过去常把对易逝的事物的渴望和贪着(Tanha),比 作是致使心灵无法冲向顶峰的“灰土”。这正好说明 了悉达多为什么说父亲的宫殿“满是灰土”。父王的 宫殿其实并不脏乱,只是宫中都是些羁绊他心灵的人 ,以及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他要像圣者那样生活 ,就必须去除这些羁绊缠缚,保持身心自由。自从那 个时候起,乔答摩就认为家庭生活是无法和最高的精 神生活相比的。这种观念无独有偶,不但印度苦修者 这么认为,耶稣也是这么认为,他对未来的门徒说, 如果要跟随他,就必须离开妻儿,离开自己的父母。 6 因此,乔答摩与我们现在对“家庭价值”的崇拜 并不吻合,和他同时代或年代相仿的人,比如孔子和 苏格拉底,也不会同意他的这种想法。尽管孔子和苏 格拉底不是注重家庭的男人,但是却像悉达多一样, 成为那个时代人类精神和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为什 么要抛弃家庭而出走呢?后来的佛经中对乔答摩舍弃 家庭出走的经过,给出了复杂而神话般的解释,我们 会在本章后面来探讨这点,但是早期的巴利圣典对于 这个年轻人的决定没有更明确的解释。当乔答摩审视 人的生活时,他只看到残酷的苦的轮回,一个人从痛 苦出生开始,不可避免地经历“老、病、死、愁、杂 秽”。他自身也不能逃脱这个宇宙的普遍法则。现在 虽然年轻、健康、英俊,但只要想到前面不可逾越的 苦,所有的喜悦和对年轻的信心都会化为乌有。就连 他过的奢华生活到头来似乎都毫无意义,不足挂齿。 当他看到虚弱的老者和罹患重病而丑陋不堪的人时, 心里无法克制那种恶心的感觉。同样的命运,甚至更 为悲惨的命运,也会降临到自己和所爱的人的头上。 8他的父母、妻子、幼子、朋友的生命同样短暂而脆 弱。当他牵挂和思念他们时,他的心里只会陷入痛苦 之中。他的妻子会失去美貌,小罗睺罗明天可能会夭 折。从昙花一现的事物中追求快乐,不只是非理性的 :对所爱的人的痛苦和自身的痛苦不断增加,不仅给 当下投下暗影,还夺走了他在这些关系中的所有快乐 。 但是为什么乔答摩把世界看得这么暗淡呢?人终 有一死,是个很难承受的生命事实。人类是唯一活着 必须知道他们终有一死的动物,而且他们总是发现这 种死亡的景象很难去想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设法 在人类的部分经历,比如快乐和感情中寻找某种安慰 。有些人只是逃避现实,拒绝思考世界的痛苦,但是 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 准备,生命的悲剧可能会是毁灭性的。自从远古以来 ,男人和女人都创造出宗教,使自己相信人的存在有 某种终极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令人沮丧的证据与此恰 恰相反。但是有时候神话和信仰习俗似乎是难以置信 的。人们于是求助于其他方法,来超越日常生活的痛 苦和挫折,这些方法有:艺术、音乐、性爱、药物、 运动或哲学。我们都是很容易陷入绝望的生命体,我 们必须努力在内心创造一种信念,相信生命是美好的 ,即使我们四周所见到的是痛苦、残酷、疾病和不公 正。当乔答摩决定离开家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他看 来好像丧失承受生命中的不快的能力,并为深度的沮 丧所折磨。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