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刀下晴空(志在行医的日子2)
ISBN: 9787108062437
人体解剖 解剖课,是令每一位刚入医学院的学生既兴奋又 忐忑的科目。 不了解人体结构,医学,尤其是外科,根本无法 开展。在18世纪,英美的外科先驱,为了一窥人体的 奥秘,竟要雇人到墓地偷取刚下葬的尸体。这是西方 医学颇不光彩的一页,却为现代医学的腾飞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我在爱尔兰皇家医学院念书的时候,解剖学是重 头戏。一年级开学时,每组同学获分配一具尸体,每 星期上两次解剖课;先从下肢开始,把每一块肌肉、 每一条血管、每一条神经线、每一个器官逐一解剖出 来,并要把它们相互的关系弄得一清二楚。解剖完下 肢,轮到上肢;完成了四肢和胸腹,已花了一年。二 年级再解剖头颈、五官和脑部,才算修完了解剖课程 。 近年医疗科技飞跃,医科课程加入了生物科技、 信息科技、沟通技能等许多新元素,同学花在解剖室 的时间相对减少了。 当年解剖课的教授是退了休的老外科医生,助教 都是正在进修外科的新扎师兄。他们要求学生对遗体 毕恭毕敬,不容许我们在解剖过程中稍稍粗心大意。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想灌输给我们的,不光是人体结 构,还有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尊重和临床时小心谨慎的 态度。 从书本、图谱或模型学习人体结构,比较方便省 时,但总是欠了一份真实感。在解剖室凭观察学习, 印象较深刻。学生也可以在解剖过程中,明白亲眼看 见的事物才是最真实、最可信,以及每一个人都和别 人有些不一样。这两点看似简单,但在我的行医生涯 中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谨向立下遗嘱、捐出躯体来教育下一代医生的人 致敬! 学艺 要学好一门手艺,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初人外科的门槛,在病房什么都摸不着头脑,打 个结都笨手笨脚。看到师兄断症准确神速,上手术台 时有如斩瓜切菜,除了羡慕之外,更会怀疑自己的能 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上手! 然而,战战兢兢奋斗几年,操作多了,信心自然 慢慢建立起来。这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染上“半桶水 症候群”。说的是初考获外科院士的新扎师兄,春风 得意马蹄疾,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往往最多,就好像 刚考到驾驶执照的“新牌仔”,最易惹上交通意外。 再艰苦经营三五七年,临床上懂得了趋吉避凶, 出事的机会自然大大减少,万一出现并发症也能从容 处理。此时才真正算“满师”,可以独当一面了。 有些人资质特别高,或得名师指导,或有特别的 际遇,学得一身过人的好本领。行内人都知道他的手 术利落,自己或家人有事都会找他操刀。最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