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50
折扣购买: 疫苗
ISBN: 9787568071543
作者 克里斯滕·A.菲姆斯特(Kristen A. Feemster),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疫苗教育中心主任、健康政策研究者,费城公共卫生部门免疫规划和急性传染病医学主任,美国儿科学会全球免疫倡议项目技术顾问。曾任美国儿童疫苗咨询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免疫措施的实施、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疫苗政策等。 译者 张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病毒感染与防治课题组组长。曾在美国纽约州立卫生署从事西尼罗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的相关研究。目前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重点研究黄病毒、肠道病毒等,并进行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近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授权专利5项。 叶寒青,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人类重要致病病毒。先后主持/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进而阻止机体感染或发病;接种疫苗可以在不引发实际疾病的前提下小规模地模拟感染。当机体面对真正的病原体时,会发生类似的过程,而这是疫苗就可以保护人们免于发病。 对于特定疾病来说,自然免疫可以比肩疫苗免疫,但重要的是要记住,自然免疫是以不得不承受患病或感染为代价的免疫,而且患病的风险还包括残疾和死亡。 当社区中有许多已接种疫苗的人时,细菌或病毒也就无处传播——该群体也就免疫了。于是,即使在这个群体中少数没有接种疫苗的个体,因为他们周围没有人使其面临感染,所以这些个体也就得到保护了。 一种疫苗的成分影响着它引发的免疫应答的类型和持久性。据此,疫苗可被分为六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蛋白质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 疫苗接种的概念基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那时的医生观察到一种现象,有的疾病患过一次后可以防止再次患同一种病。公元900—1000年,现代疫苗的早期形成在中国发展起来,当时的医生注意到,接触到天花痂组织的人可以免于感染天花或病情较轻。 许多人难以接受将故意使自己生病的行为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人们能接受一些治疗疾病的干预措施,其中很多措施是危险的,但在他们本来感觉良好的时候,接受一种新的故意使他们生病(尽管要比通过传统感染途径感染天花的人病得轻很多)的干预措施就更困难了。也有一些人担心接种会导致慢性健康问题,还有一些人在道德和精神上有所保留。很多诸如此类的观点如今仍能在担忧疫苗安全性的人之中引起共鸣。 疫苗科学中*重要的发展之一是减毒,即减弱病毒或细菌的毒性,使其不能诱发疾病,但仍可引起免疫应答,随后发挥保护作用。 疫苗试验一般有多少参与者?第一阶段试验的平均规模比较小,可能仅有20~80名参与者。第二阶段试验则有几百名参与者。第三阶段试验规模更大,有数千到数万名参与者,目的是模拟和测量真实人口水平状态下疫苗的安全性对发病率的影响。 疫苗从研发到(不包括)提交批准申请,通常需要花10~15年。对于某些疫苗来说,研发过程需要耗费20年以上。在这当中,在实验室和动物中开展的探索性与临床前研究会花费3~6年,临床研究还需要额外几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持续观察研究参与者以确定疫苗的有效性并确保它的安全性。 质量控制安全标准贯穿于疫苗生产的每个步骤——从生产过程(或批量生产)到完成。“生产过程”指的是抗原生产和纯化;“完成”则是指稳定剂的添加、小瓶灌装和包装。用来制备疫苗的每一种物质都必须严格符合规定,并且均具有疫苗申请文件中所承诺的特性。还需要检验每个批次的疫苗以确定其无菌性,且含有足够的抗原以保证其有效性。在疫苗被投放到市场之前,还需要对其毒力(在动物体内测试)进行评估。假如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一点不符合规定,疫苗都不会被发放给公众。 在疫情的余波中,你心中或许有这样的疑问:疫苗的作用原理与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世界各国的疫苗政策与国际疫苗市场面临着怎样的境况?疫苗是安全可信任的吗?人们对疫苗有着怎样的担忧?等等。从《疫苗》一书中,你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至少可以自己的看法。本书可以帮助你构建疫苗相关的基础知识背景,帮你看清国际视野下的疫苗政策与疫苗市场,体会政府、组织、生产商为推动疫苗发展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中存在的隐患与难题,同时了解未来需要解决的疫苗问题。想要获得疫苗相关的知识,帮助自己做出相关决策,《疫苗》这本书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