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演讲录: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大观

哲思演讲录: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大观
作者: 王东岳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358.00
折扣价: 214.80
折扣购买: 哲思演讲录:文明史与思想史之大观
ISBN: 9787203132394

作者简介

王东岳,旧日笔名“子非鱼”,自由学者,独立于任何党派和学术机构之外。曾为医学硕士,但研究生毕业后即脱离医界;也曾做过西北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以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东方文化客座教授,聊以谋生。迄有著作三卷两册:三卷《物演通论》合为一部;一册随笔集《知鱼之乐》;一册汇编本《人类的没落》。

内容简介

孔儒的文化渊源 开题序语 我们今天讲孔子。 孔子及其儒学,几乎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与标杆,统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长达2000余年之久。这种情形,除非宗教,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绝难见到。 但是孔子的学说,相较老子而言,显得浅薄而直白,因为孔子关心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而老子关心的是终极问题。 我给大家举例子。孔子学说的核心其实就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组叠字里的第一个字是名词,第二个字是动词,意思是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孔子的学说,就是这样的平白直叙。他还讲:“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商末周初的一种青铜酒器,最初制作的时候是六角形,到春秋末期,可能有人创新,把它改成圆形或八角形了,于是孔子哀叹:“觚啊,觚啊,你已经不像觚了!”在《论语》文本中,我们甚至会见到这样的说法:“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要说话。请大家听听,这像不像老妈子训孩子的话? 我们讲孔子的学说浅薄而直白,这绝非是我一个人的看法。大家要知道,明末清初,当时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方面带入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成西文介绍到欧洲。当时的欧洲大哲黑格尔,见到孔子的文本,大失所望。我们听听黑格尔对孔子文本的评论,黑格尔讲:“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说,孔子的书里只不过充斥着“老辣的道德教训”,这是他的原话。他觉得孔子的书还不如不要翻译,翻译了反而有损孔子的光辉形象。 黑格尔这样说的缘由是什么呢?在中世纪,或者在欧洲近代前后,西方当时处在宗教压抑状态。那个时候,西方人知道东方有一个以德治国的帝国,它的管理模式是以人伦道统来建立社会秩序的,这比起西方基督教神权压抑人性显得温和得多,因此对东方颇为羡慕,再加上当时一些不真切的传说,认为东方极其富庶,于是那时的某些西方哲人和文化学者曾把中国视为东方的天堂。譬如近代以后的西方大哲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都曾经给中国文化以较高的评价,甚至是错误的评价,我们后面的课程会涉及这些内容。因此,当黑格尔读到孔子文本以后,他大失所望,发现孔子文本颇为浅薄。 那么,说孔子文本浅薄,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对不对呢?他是有道理的,至少说对了一半。大家不妨找出古罗马社会活动家兼演说家,一个名叫西塞罗的人,他的《西塞罗演说集》,各位抽空读一读,他讨论政治、法律、道德、人伦、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问题,其精彩深刻的程度,孔子的学说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西塞罗其人无论在当时或今天看来,在西方文化界大抵算不得一个哲人,所以黑格尔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讲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只说对了一半呢?是因为黑格尔读不懂孔子!我在前面课里讲过,文化绝不是花里胡哨的东西,它是一种生存结构的反映。黑格尔理解不了东方生存结构及其文化适配关系,因此他读不懂孔子学说的要义。 为此,我做一个说明。我们今天讲课,基本上不讲孔子文本。因为孔子文本十分直白、十分浅显。今天任何一个初中生,如果他找一本文白对照的《论语》,从字面上讲,我可以肯定没有任何中学生读不懂。但是要想真正理解孔子学说的内在精神及其文化含义,只停留在文本上是决然不行的。因此我们今天的讲座名称叫“孔儒的文化渊源”,也就是着重讲解孔子学说和孔子文本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 孔子的学说浅薄而直白,从现代角度看,其中只有“人伦之谈”,而没有“格物致知”,也就是没有知识体系,他何以竟能成为中国帝制时代主流文化的大成至圣先师?也就是说,孔子作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总导师,其影响何以会持续2000多年之久?再者,孔子的志向在于“治国平天下”,而不在于“治学求知识”,何以历代中国旧文人竟不能感觉到儒学的平淡乏味和苍白无聊? 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要考察孔子学说的成因何在?它的文化效用何在?它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乃至人类文明还有什么意义? 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我们先看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周代。大家知道,中国的周代,发生于公元前1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3世纪,时长达8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命的一个王朝。我前面讲过,越原始的社会构型越稳定,封建制度就发生在中国的周代。 大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讲“封建”,就认为中国从古迄今,从周代或者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直到辛亥革命,统称为“封建时代”,这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要知道,中国的封建时代仅限于周代800年。所谓“封建”之谓,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本书也就是《尚书》之中,什么叫“封建”?“分封建制”才叫封建。这与当年武王克商之后的实际政治处境有关。我前面讲老子课的时候讲过,商代是“氏族部落邦联制”,武王克商以后,把他的血亲和重臣七十一人分封在中原周边以屏护中央,这个分封体制才叫作“封建制度”。当时各封国都有自己完全独立的治权,也就是有完全独立的内政权、外交权,甚至有自己独立的军队,这叫封建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最重大的政治举措就是推广建立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打掉各封建王国,包括各分立部落,然后由中央朝廷向地方委派命官,这叫中央集权制度,政治学上叫作“君主专制制度”,它恰好是封建制度的剋星。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即宣告结束。 那么,中国近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史学错误?这与当年日本文人惯用中文有关。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主要使用的是中文,他们翻译了欧洲历史,而欧洲史基本上经历的是氏族部落制、封建制,然后是资本主义制度。于是以日本人翻译的西方历史作为参本,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包括陈独秀、郭沫若在内,就把中国社会也照搬为封建制度。再加上中国近代辛亥革命以后,实际上所有的后任统治者都倾向于重拾集权制度,因此也更愿意在主流文化上放任此说。这是造成中国史学上一直把帝国君主专制时代统称为封建时代的主要原因。 周代800年,封建社会形态稳定完好只发生在前期300年左右,史称西周。在这个阶段,封建制度规整,周天子权威确立,被孔子称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谓“礼乐征伐”,礼指国家政治法统,乐指国家大型祭祀活动及其乐章,征伐指国家派兵打仗,这三件大事由周天子说了算。随后西周封建机制逐渐趋于崩塌,以周幽王千金一笑失天下、周平王东迁河南洛邑为标志,西周时代正告结束,周王朝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张,史称东周。东周又被分为前后两个时代,前300年左右称为春秋时代,后250多年左右称为战国时代。东周时封建制度开始糜烂,周天子权威沦落,被孔子称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是东周时代的局面。 我们下面再回到“封建制度”这个话题上。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周代末期被消灭,那么为什么我们将其视之为当时最先进的一种社会制度呢?是因为,相对于氏族部落邦联制,它建立了相对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你今天看封建制度很落后,可你想想,古人最初建立一个大区域的统治系统,他怎么建立?他只能用封建方式建立。这就好比各位企业家,你早期创业的时候,找什么人做自己的合作伙伴?你一定找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你对他们最了解,对他们的人品考察最省力,跟他们达成合作关系成本最低。因此你早期一定建立的是家族公司或者亲朋公司,尽管这种公司结构随着企业发展到某种规模以上,会成为一个障碍,但在早期一定是成本最低、信任度最高、最稳定的一个结构,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所在。 封建制度有一个特点,由于各封建诸侯国享有完整治权,因此整个社会结构保持着一种对中枢权力的制约力量。大家要注意,这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温床。什么意思?由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过早地消灭了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在宋代以后,尽管出现工商业文明的萌芽,就当时世界发展状况而言达到最高水准,但没有随即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可能缔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过早地消灭了封建社会体制。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早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四百多年,即公元1215年,英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史称“自由大宪章运动”。所谓“大宪章”是什么?实际上是英国各封建领主联合其他社会各阶层,跟当时的英王签了一纸协议,该协议严格限制王权。文件共63条,其中规定英王只有宣战权和外交权,其他所有治权基本上归属于各封建领主,甚至英王的税收权都不完整,税收必须跟封建领主协商,由此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王在法下”的道统观念和政治习俗,这才最终铺垫了英国资产阶级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资产阶级相当于平民,叫第三等级。那时的欧洲权贵,第一贵族或第一等级是僧侣,他们控制人的精神,具有对基督教的解释权,所以他们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级是贵族,他们世卿世禄,取世袭制,掌握国家政权;第三等级就是平民老百姓。而当时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由于各封建领主更关心自己的经济税源收益,因此他们不压抑资产阶级或者平民老百姓的经商活动,尤其是各封建领地之间的统治薄弱区,更成为助长第三等级经商和阶级意识萌发的空白地区,这造成资产阶级逐步壮大,最终成为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所在。 由于中国过早消灭了封建体制,皇权势力极大,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又不能在分立的文化摇荡中被疏散,导致中国近代,或者说宋朝以后上千年,无法发育培植真正的近代思想文化体系和政治结构新生力量。 中国的封建制度到东周时代逐步紊乱,社会纽带趋于松懈,史家据此把东周分别称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春秋”。有学者提出大约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四季关系,认为一年就是春秋两季。这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春秋》乃孔子所在国鲁国国史的书名。传说中,由于孔子晚年重新编修过《春秋》,于是就把《春秋》这部书所记载的时段,即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这255年,总称为春秋时代。这个话什么意思呢?要知道在先秦时代,各国都录有自己的国史,绝非仅鲁国独具。比如晋国国史的书名叫《乘》,因此你如果在古书上见到“乘”或“史乘”,你就要知道,它是指晋国国史。再比如楚国也有自己的国史,书名叫《梼杌》,因此你如果在古书上见到“梼”(táo)或者“杌”(wù)两个字中的任何一个,你都要知道,这是指楚国国史。 那么为什么会用孔子所在之鲁国的国史书名《春秋》来标定这个时代呢?是因为孔子用“微言大义”的方式——所谓“微言大义”,就是用很少的语言,注入文本以重大的道德伦理含义或价值观含义,也叫“春秋笔法”——重新修订了《春秋》这部书。我举个例子,比如在《春秋》原书中记载某大臣弑君,也就是谋杀了国君,孔子认为,此属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于是他就将该书中原来称呼这个弑君者的官号改为直呼其名。要知道,在古代对一个人的尊称是称呼他的官号,其次称呼字,而直呼其名是对一个人的不敬。孔子只将官号改为直呼其名,就表达了他对这件事情的愤慨,这叫微言大义。 由于孔子编修过这部《春秋》,其中就注入了他的整个价值观体系。到汉代以后,孔子学说变为国教,甚至竟然出现“春秋断狱”的局面。因为古代的法律制定相当粗疏,法条细节缺失,判案的时候经常会感到依据不足,于是行政长官进行法审的时候,如果找不见具体的法律文本参考,就以《春秋》价值观作为判案准则,可见《春秋》这部书对中国后世的影响何其之大。 更重要的是,此后的文人,把春秋时代世界各国(大家注意,我前面讲过,凡是涉及远古时代,我只要说“世界各国”,均指东亚中原及其周边各国。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人只知道东亚这个地方,认其为整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事件都用《春秋》来纪年。比如晋国发生某件大事,他不依照晋国的史书《乘》来纪年,却会说鲁昭公多少年,晋国发生了什么事。由于后人总是用鲁国《春秋》这部书的纪年法作为这一个时段的纪年标志,因此后世把这三百年左右的时段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晚期,此刻天下大乱,朝野动荡已久。其间彰显于社会前台的两类重大事件,最充分地表征着当时政治体系紊乱的严重情状: 第一,灭国现象不断发生,也就是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家要知道,春秋之初,仅中原周边或华夏区域,诸侯封国竟达一百八十之众。武王最初只分封了七十一国,以后各代周天子继续加封,遂使封建诸侯国数量与日俱增。不仅如此,各封建诸侯国君也照例往下再分,这些分封的地域取名叫作“采邑”,也就是各封建诸侯国君给他的重臣和血亲继续往下分封,这种层层分封的采邑封地竟达上千之多。大家可以想想,在当年的中原和中原周边的“华夏之地”(我前面讲过“华”,指关中地区,以华山为标志;“夏”与“下”同音,指黄河下游)这样一片范围内政治割据持续进行,竟达逾百诸侯国和上千封建采邑,可见其地缘碎片化局面业已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天子权威沦落,各封建主自行其是,灭国和兼并事件就会接连发生,这是第一种社会变故。 第二,弑君事件层出不穷,也就是诸侯国君被谋杀的事情屡屡发生。根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古史记录,仅在春秋时代,各国发生弑君事件居然达43起之多。要知道,一国首脑被谋杀,是不得了的政治灾害。比如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美国社会政治动荡若干年。像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竟然在短短250多年间就发生43起之多。 近代有学者调查统计发现,弑君者的身份绝大多数是公子、公孙和卿大夫。所谓公子、公孙,就是君王的血亲;所谓卿大夫,当年是世卿世禄制度,官位是世袭的,而世袭者都是贵族,亦即仍然都是君王的血亲。两者总和起来,居然高达谋杀发动者77%的比例。其次,以弑君的动机来看,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的占51%,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的占14%,总和下来占65%。以弑君事件的直接原因来看,经过长期策划的占44%,由于偶然事件引起的占35%,原因不明的占21%,也就是说,精心策划的谋杀占将近一半,不明原因或突发事件都能造成弑君结果的也占一半,可见当时弑君现象成为一个怎样轻易而普遍的政治业态。 从发生弑君事件的次数来看,第一名晋国和齐国并列,二百多年间都发生八起;第二名郑国,发生五起;第三名就是孔子所在的礼仪之邦鲁国,居然也发生四起之多。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到春秋时代,封建制度已经崩坏到何种程度,可谓天下大乱、群雄蜂起,这是孔子生活的总体时代背景。 《论语》中提到孔子的一个弟子,叫仪封人,他给自己的老师所处的时代做了一个点睛式的说明。我先讲一下谁是仪封人。孔子55岁被罢官以后,由于其著名弟子子路的内兄,也就是子路妻子的哥哥,在卫国做高官,因此孔子很快受到卫国邀请。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四年,最早前往的就是卫国,而且在卫国逗留时间最长,居然四进四出。由于孔子在卫国长期办学,因此在卫国收纳了很多弟子,其中就有这个仪封人。所谓“仪封人”,就是卫国仪地采邑的封建主。他在《论语》中留下一段话,足以说明孔子生活时代的境况,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说,天下大乱已经很长时间了,老天让孔子来作为人世的警钟。我解释一下木铎是什么——木制的响器之谓,包括古代铸造的青铜钟,中间用来摆动敲击的那个木舌头也叫木铎。总之就是说,他的老师孔夫子终将成为乱世之警钟。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生活的时代天下纷乱。前些年有人在中国主流媒体上讲《论语》,讲《论语》心得,把它讲成幸福生活之类,这当然全都是胡掰了。 孔子时代的社会转型 我们下面再来看一下,先秦时代孔子生活背景的更纵深内容。 我首先解释什么叫先秦时代,它是中国史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术语。所谓“先秦时代”,就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往前历数350年以上,这段时间统称为先秦时代。那么,先秦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格外重要?是因为,它开启了中国文明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 此前我们上中学、上大学,学历史讲到先秦时代,老师通常这样说:先秦时代是王权贵族制向王权专制制度的演进,是封建奴隶制向土地私有制的演进。这种讲法你根本听不明白先秦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历史形势,因此,我在这里换一个表述:先秦时代,是中国自有文明史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要知道,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仅有过两次社会大转型。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的起点,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迄今170余年过去,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还没有完成。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的局面。中国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怎么转?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此处有删减)它的起始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大家看看,从鸦片战争到今天,170年有余,我们中国社会高度动荡、快速运转,表现为一个怎样的情形。 我先列举一下,在这170余年间中国社会都动荡到什么程度,发生了多少重大事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61年开始洋务运动;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1899年,戊戌变法; 1911年,辛亥革命,然后袁世凯执政;1916年,袁世凯死亡,中国进入北洋军阀乱政,长达11年;从1921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史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接着国共两党分裂;再接着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再下来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中国发生剧烈内战;之后进入毛泽东时代;再之后就是邓小平改革……我们会发现,在这短短170余年时间里,我们中国社会不断地折腾,折腾个什么?——进行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时代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社会活动家的一个巨变时代。我当然指的不是到现在为止,而是再往后历数上百年,中国第二次社会大转型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迄今中国的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还没有完成。 那么,我们现在回望先秦时代——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先秦时代的中国社会怎么转型呢?它是从半成熟的农业文明向完全成熟的农业文明转进,甚至农业文明中开始出现工商业文明萌芽的转进;它是从氏族部落邦联制向封建制度转型,紧接着又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型。由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因此社会动荡、人才辈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奠基期在此完成,导致中国后世两千年的社会结构被完全塑成。 我们下面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来看一下,先秦时代第一次社会大转型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先看经济领域。先秦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农耕技术有所提高,农业文明趋向于成熟化,青铜器早已普遍使用,在农耕工具之中铁器也正在逐步广。大家知道,人类的农业文明虽然发生在八千年乃至一万年前,但在早期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摸索过程中,采猎生存方式仍然是主型,农业耕种仍然只是人类生活资料来源的一个辅助部分。 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土地开垦的范围越来越大,森林被推及远方,此时人类才会从采猎生存方式完全归化于农耕文明。因此,农耕文明的真正成熟,需要人口大规模发展,土地大规模垦殖,林木大规模破坏,采猎活动无从进行,只有到这个时候,农业文明才能趋于稳定。因此,它历经数千年之久,也就是直至周代,农业文明才逐步构成中原人生活的主流方式。 不仅如此,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出现了工商业文明的萌芽。大家知道,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农业生产工具的多样化和人们生活的丰富化,相当种类的产品倾向专业化制作。早期非农业产品的制作是由农夫自己完成的,比如盖房子、织布,甚至制陶,但是随着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进一步复杂化,大量的东西农夫无法制备,比如更先进的陶器生产,比如青铜的冶炼、农具的加工,所有这些就会造成分工过程在农业文明中逐渐出现。分工现象,也就是有人不再务农,而只专业制造某种为他人使用的产品,我们把这种不供自己使用、只作为彼此交换的物资,叫作商品。 商品一旦出现,交换活动随之发生。大家可以想象,人类早年的交换活动是物物交换,因为商品种类非常之少。那么如果商品种类持续增加,你所能拿出来交换的物品对方并不需要,而对方需要的物品你手里却没有,于是就需要某种统一的交换媒介和交换尺度,即所谓“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能对任何商品做出价值衡量的商品,这就是货币。因此,货币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分化,或者说社会分工,或者说商品经济发达到相当程度。大家要知道,在中国先秦时代,货币已经出现,早期是贝币、刀币,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大规模成熟,商品经济萌芽普遍发生。 下面再看政治形态。周天子权威沦落,原有的封建社会之纽带松懈。不仅如此,各诸侯国坐大,兼并活动不断发生,灭国事件层出不穷,国际战争愈演愈烈。不仅如此,这居然引发了重大的社会阶级形态变革。 我举个例子。春秋时代的晋国国君被四大重臣架空,这就是著名的韩、赵、魏、智四家。后来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掉了智家,并主政晋国。这个时候,赵家出现了一个著名政治人物叫赵无恤,史称赵襄子,此人做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他宣布解放赵地所有奴隶,并赠送土地30亩,同时他向中原世界各国公布,任何奴隶如果从他国逃往赵地,一律解除奴隶身份并赠送土地。要知道,赵襄子的这个举动使得中国大地上的奴隶制度迅速瓦解。为什么?因为“民为贵”的思想是典型的封建意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众所周知,孟子说过一段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多人把它视为孟子有民主思想,这完全理解错了。孟子从来没有民主思想,中国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过民主思想,“民为贵”是典型的封建思想。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任何一个封建领主来说,他的最大利益不在于封地面积的大小,而在于封地上户口的多少、人口的多少。因为户口数越多、人口数越多,税基就越大,税收收益就越丰厚,这叫“民为贵”。因此中国古代所有官制都可通称为百户侯、千户侯、万户侯等,拿户口数说话,就是这个原因。 大家想想,赵襄子解放奴隶,他得到什么?得到了“民”。他因此收获两项重大利益:第一,劳动力资源;第二,兵员。这就导致周边各国各地,但凡不同时解放奴隶者,他的国民或居民就会逃空,于是奴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快速土崩瓦解。要知道,这件事情表达着中国社会的过度早熟,也表达着中国社会在先秦时代的转型过程异常激烈。 我再举例子。我们都知道在欧洲大地上,比如法国,它于1789年就已发动资产阶级革命,但从17世纪开始直到18、19世纪,欧洲大地上一直保留着残酷的奴隶制度。贩卖黑奴,早期是从非洲贩运到欧洲的,以后美国南部由于大规模垦殖和耕种棉花等农作物,劳动力严重不足,贩卖黑奴的路线才从欧洲转向北美。我们再看俄罗斯,及至19世纪,它已经被马克思称为“欧洲宪兵”,也就是俄罗斯已经相当强大,在欧洲说话颇具分量。自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向欧洲学习以后,其发展速度和强盛程度大幅提升,以至被欧洲各国视为劲敌,可是俄罗斯直到1861年才废除农奴制度。最后再看美国,可谓先进国家的典范,却在19世纪中叶还发生南北战争,即为奴隶制而陷于内战。 回顾中国,早在公元前6、7世纪的时候,中国奴隶制就已经全面崩溃。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奴隶制并不指家仆,中国的家仆现象一直延续到很晚的时间,甚至到宋代还存在。我们所说的奴隶制不是指这个层面,而是指在生产领域保留奴隶制,这个东西在中国很早就已经解体了,它表达的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剧变与早熟。 我们下面再看文化方面。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奠基期,甚至是完成期。我前面讲过,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国学文化可以说再没有任何重大建树,除了东汉中期佛教传入中土,但这件事着实算不上是自家的荣光。 那么先秦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体系的奠基,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呢?首先要知道,人类早年的文化从氏族部落时代就已经开始发生。人类最早期的文化叫“巫文化”。“巫”这个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沟通天地的人,这个字就是“巫”。巫,是人类在氏族部落时代最重要的文化代表。 我前面讲过,你今天看巫,都是些跳大神的、不入流的人物,可他们当年相当于今天的科学院院士。而且早年的巫都是女巫,原因是人类早期血缘社会都是母系社会,女性社会地位很高。再加上由于女性的直感和直觉远比男性为好,就像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略比女性为优一样,所以,在男人看来,女性似乎有第六感官,能够跟天地沟通,用灵魂、用直觉跟天地沟通。因此,早年的巫都是女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族群男权化结构发生,出现男巫。大家注意,在巫的旁边画一个大眼睛,这个字念觋(xí),表达的是男巫。我为什么说是画一只大眼睛,因为看见的“见”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画一只大眼睛,然后底下画一个人,一个人扛着一个大眼睛,这个字就是见[(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它表明,男性巫师已经不能用直感和灵魂直接跟天地沟通,而必须眼睛看见才算数,男巫已经远比女巫的水平大大降低了。 我们下面再看,从“巫”“觋”逐步转化而形成“儒”。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中的“儒”这个字。我前面讲过,“大”这个字是正面立相的人,那如果在正面人像的旁边画上雨点,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儒”。以后到金文,人们把分散在侧面的水点,集中到上面形成雨字头,然后在底下画一个正面直立的人,这个字就是金文中的“儒”[(甲文)(金文)(小篆)(楷体)],也就是今天需要的“需”这个字的含义,以后加一个单立人偏旁,转注为“儒”。 大家从这个字形变化上可以看出什么呢?所谓“儒”,其实是古代巫师在祭祀天地、祭祀祖先以前,净身沐浴、以表虔诚的一个动作,它说明儒是巫的变体。那么,早年的儒,我们把它叫作“古儒”。古儒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古史研究上,学界一致承认,诸子百家其实是对古儒老子思想在不同角度上的解读。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是先秦时代社会转型之际,以及人类生活复杂化以后,人们对古儒集中关注的问题,渐次展开分化探讨和专业论述的这个过程,是为诸子百家之渊源。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代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成型的时代。因为从大观上看,中国后来200多年的文化主干不外乎都是儒学文化的变态延展。 1.这是一本向全社会普及哲学的入门书,除引发相关专业的更多思考外,对跨领域的思考也颇具借鉴意义。 2.王东岳的理论自成一派,干净而不带私货,非常值得一读。 3.王东岳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众多学者、企业家,诸如:混沌大学创办人李善友、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时尚集团董事长刘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房多多创始人兼CEO段毅、墨迹天气创始人金犁、PPTV创始人姚欣、链家网CEO彭永东、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旭宁、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畅、著名编剧六六?、飞博共创创始人兼CEO伊光旭、好未来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邦鑫等,这些企业家均跟随王东岳系统完整地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