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致公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6.10
折扣购买: 我们内心的冲突
ISBN: 9787514513271
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霍妮是社会心理学较早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张俊贤,心理咨询师,痴迷研究心理学,对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等心理学大师的作品均烂熟于心。非常擅长用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经典心理学,深入浅出的再现心理学大师的经典之作!
第一章 内心冲突的痛苦 我在开篇要说的是:有内心冲突并不意味着患有神经症。在人生的某个时期,我们的愿望、兴趣或信念势必会与周围的人发生碰撞。正如我们与周围环境经常会发生冲突一样,我们的内心冲突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本能决定的。它们在交配、抚育幼崽、觅食、抵御危险等方面的行为或多或少都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不受个体决策的影响。与之相反,能够进行选择和做出决策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可能需要在将我们引向相反方向的两种欲望之间做出选择。例如:我们可能想独处,但也希望能有个朋友陪伴左右;我们可能想学医,但也想学音乐。或者也可能是在愿望与责任之间出现冲突。例如:我们希望能与恋人出去约会,与此同时有处于困境中的人需要我们照顾;我们既想与他人保持一致,又想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反对意见,这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又或者,我们可能在两种价值观之间摇摆不定。例如:在战争时期,我们的信仰要我们投身于危险的任务中,但我们也想对家庭负责。 这些冲突的类型、范围与强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如果社会文化状态稳定且受制于传统,选择的种类就非常有限,个体可能发生冲突的范围也会很窄。即便如此,也并不是说就没有冲突。例如:一种忠诚可能妨碍另一种忠诚;个人欲望可能与集体责任对立。如果社会文化处于快速变迁的阶段,会同时存在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和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个体需要面对多种难以抉择的选择。他或是顺应社会的期望做人,或是成为一个持异议的特立独行者;或爱上群居,或成为山林隐士;或尊崇成功,或鄙夷成功;或认为孩子要严格管教,或认为孩子应自由成长;或认为男女有着不同的道德准则,或认为双方应该是平等的;或把性关系当作人类亲密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或将其与爱慕之情分离;或许会有种族歧视,也可能会认为人类的价值与肤色、鼻子的形状无关;等等。 毫无疑问,生活在当今社会文化下的人都会面临上述这些选择,因此人们的内心产生冲突并不足为奇。但奇怪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冲突,因此也没有采取任何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它们。他们通常得过且过,把自己交给各种偶然。他们不清楚自己身处何地,在无意识中做出了各种妥协,陷入了各种矛盾之中。我在这里指的是正常人,既非普通人,也非理想的人,而是未患神经症的人。 因此,要想找出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必须有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具有四重性: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愿望是什么,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我们是真的喜欢一个人,还是因为我们应该喜欢他所以才认为自己喜欢他?如果我们的父母去世了,我们是真的悲伤,还是仅仅做做样子?我们是真的希望成为一名律师或医生,还是仅仅因为我们认为它是一份令人尊敬并且收入丰厚的工作?我们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幸福独立,还是仅仅嘴上说说?大多数人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可以这么说,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 由于冲突通常与信念、信仰、道德、价值观有关,我们的内心只有在已经形成了一套价值观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冲突。那些仅仅被我们接收而没有被接受的观念不足以引起冲突或指导决策过程,一旦受到新的观念影响,这些观念随即会被新的观念轻易取代。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周围环境所推崇的价值观,与我们核心利益有关的那部分本会出现的冲突便不会出现。例如,如果一个人从未质疑过他心胸狭窄的父亲的智慧,那么当他的父亲想让他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时,他的内心便不会产生冲突。一个已婚男人如果爱上了第三者,实际上就陷入了一种冲突,但如果他没能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关于婚姻意义的信念体系,就会直接在阻力最小的道路上放任自流,而不是直面冲突,在两种道路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某种冲突,我们就必须愿意且能够放弃矛盾问题的某一方面。但极少有人能断然放弃,这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情感和信念非常混乱,或者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才难以做出取舍。 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担它所带来的责任。这包括决策错误所造成的风险,决策者愿意承担后果,且不怨天尤人,应该抱有“这是我的选择,我自己的事”的想法。当然要有这种想法,其先决条件是要有比多数人更加强大的内心和更高的独立性。 正因为我们当中大多数人都会陷入冲突的纠缠中——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都倾向于带着羡慕和嫉妒的心情,去看待那些看似不会被任何类型的内心不安所羁绊、生活非常顺利的人。有时,我们确实可以羡慕,他们可能内心强大,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也或许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内心的冲突已经消失,再加上没有必要再做决策,他们掌握了使内心平静的方法。但是外部表现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更多时候,由于他们的冷漠、顺从或侥幸,我们所羡慕和嫉妒的那些人并没有按照自己的信念真正地面对冲突或化解冲突,他们只是放任自流,或者为眼前的利益所驱使罢了。 有意识地直面冲突尽管可能比较痛苦,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我们越能面对自己的冲突并找出解决办法,就越能获得更多的内心自由感和内心力量。只有愿意承受冲突的打击,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命运之舟的主宰。根植于麻木的虚假平静根本不值得我们羡慕,它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更加不堪一击。 当冲突涉及的是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时,我们会更加难以面对和化解冲突。但是,只要我们活着,在原则上就能正视和化解冲突。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拥有更清楚的自我意识,并形成自己的信念。当我们充分认识到抉择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之后,就能看到奋斗的目标,找到生活的方向。[ 对于仅仅被环境因素压抑的普通人,哈利·爱莫森·福斯迪克的《做一个真实的人》(On Being a Real Person)一书会很有帮助。 ] 当一个人患有神经症时,认识和化解冲突的困难会无限增加。我必须说,神经症只是程度的问题——当我提到“神经症患者”时,我指的都是“达到神经症程度”的人。对他来说,对情感和欲望的意识程度非常低。很多时候,唯一能够意识到的、明确的情感是恐惧和愤怒,这往往还是别人击中他的弱点的时候他做出的反应。即使是这些情感,也可能被压抑。这样的患者确实存在,他们受强制性标准的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连自己决定方向的能力都失去了。在这些强迫性倾向的控制下,个体甚至连放弃的能力都失去了,也几乎没有了承担责任的能力。[ 参见第十章“人格衰竭”。 ] 神经症冲突可能涉及的问题,也可以是困扰正常人的普遍性问题,但是它们在种类上是迥然不同的。于是就有人会质疑用同一个术语表示不同类型的东西是否恰当。我认为可以,但是必须清楚它们的区别。那么,神经症冲突到底有哪些特征呢? ★译文流畅,通俗易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妮的代表作,畅销73年,影响数十个国家的百亿人,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读物。 ★ 你是否正独自承受着孤独、疲惫、焦虑、抑郁、绝望?你是否常常做一些自己内心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你是否正经历着痛苦的内心冲突?读这本书,化解内心冲突,建立内心自信的方法就在这里。 ★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才能更从容的面对生活。 ★双封精装,装帧精美,收藏阅读皆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