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简史(修订版)

青海简史(修订版)
作者: 编者:王昱
出版社: 青海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青海简史(修订版)
ISBN: 97872250448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遗存 青海省位于祖国西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因境内有我国第一大咸水湖—— 青海湖而得名。地势高峻,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境内高 山重叠,河流纵横,草原辽阔,湖泊错落。长江、黄河均 源于省境。地上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它告诉人 们:青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 的发祥地之一。 一、“小柴旦人”与拉乙亥遗址 青海地区人类活动的足迹,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二三万 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虽然在沱沱河沿岸和可可西里等地 采集到的一批打制石器,因缺乏地层证据,还不能明确肯 定是旧石器时代的遗物。但是有层位根据的旧石器时代遗 物已在柴达木地区高出小柴旦湖面8~13米的古湖滨沙砾层 中发现。今都兰县宗加镇西北有一处贝壳梁,长约2公里, 宽约70米,高约2~8米,数以亿万计的贝壳与含有盐碱的 泥沙相凝结,构成一道自然奇观。它是迄今中国内陆盆地 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生物遗存,是沧海桑田的见证。现今 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曾经是海洋、是湖泊,古湖干涸后 ,又曾经是湿润多雨、适宜古人类生存的地方,小柴旦湖 遗址出土的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钻具和砍斫器等。 根据钻孔岩心所得的孢粉分析,证之以这批石器,可知在 大约23000年前,柴达木盆地气候比较温暖潮湿,水生植物 丰富,有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尽管小柴旦湖还没有发现 人骨,这批石器也没有被正式命名,但我们不妨暂将这批 石器的主人称为“小柴旦人”。“小柴旦人”生活在适宜 于成群食草类动物生活的疏林草原环境,以打猎为生。已 发现的这批石器从其以刮剥器为主的组合和制作技术上看 ,具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两大系统中“周口店第一地点 ——峙峪系”的特色,说明西北与华北古人类在文化技术 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小柴旦人”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 远古文化的“新人”阶段,新人也称“智人”系古人阶段 以后的人类。新人以后,原始人群开始逐渐被母系氏族公 社所取代。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黄河上游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一带 有先民在劳动生息。那时的人们使用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 。拉乙亥居住遗址出土各种文化遗物共1400多件,打制石 器的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刮削器、石刀、研磨器等 ,其中细石片居多,特别是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研磨器的 发现,表明采集农业已经出现。骨器有磨制精细的骨锥、 骨针等,表明那时的人们已用兽皮缝制衣服。拉乙亥遗址 属于中石器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属于新石器时代。当时的 社会形态大约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早期阶段。 二、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人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分期中称为新 石器时代,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是马 家窑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又称甘 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距今约4000~5800年,分布在甘 肃和青海东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早 晚相接的类型。青海境内经清理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