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人民
原售价: 100.00
折扣价: 70.28
折扣购买: 新安理学(精)/徽州文化全书
ISBN: 7212025739
以宋室南渡为界,徽州的大族入迁过程基本完成。大族入迁,对徽州社 会和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新安理学正是大族作用下的徽州这方 土地上的产物。 首先,大族入迁带来了内涵丰富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汉文化,在 与当地遗存的古老的山越文化交融中,汉文化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南宋以 后,中原的崇礼仪、明人伦、务俭朴、敦诗书等习俗,深刻影响了徽州,并 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明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描述徽州习俗时 说:“新安自昔礼仪之国,习于人伦,即布衣编氓,途巷相遇,尊卑少长以 齿。此其遗俗醇厚,而揖让之风行,故以久特闻贤于四方。”②张海鹏先生 指出:“这‘醇厚’的‘遗俗’,正是‘遗’自古代的中原,而且还延及后 世。”他在引用了黟县西递村的“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 书”、“传家礼教悖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自 六经得来”、“凛遗绪于前人克勤克俭,善贻谋于后世学礼学诗”等楹联后 说:“‘读书’、‘礼教’、‘文章’、‘五伦’、‘六经’、‘勤俭’本 为中原‘旧物’,唐宋以后,则在徽州生根、开花、结果了。”③我们认为 ,携带此等“旧物”到徽州的,主要是迁入徽州的中原大族。它表明徽州在 南宋以后已经成为中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移植区,它为新安理学的形成, 奠定了厚实的儒学基础。 其次,大族人迁,为新安理学的形成奠定了人才基础。据徽州有关地方 文献记载,人迁的徽州大族中,饱学之士不在少数。比如,吴姓宗祖吴少微 ,“第进士。先是天下文章以徐庾为宗,气调益弱,独少微、嘉谟属词本经 学,雄迈高雅,时人慕之,文体一变,称为吴富体。”①任族始迁祖任防南 朝时以学问名扬一时,“为士友所宗”,时人将他与文学名家沈约并称为“ 任笔沈诗”②。还有王族始迁祖王希羽“词艺优博”,唐昭宗天复元年(901 )登第,曾出任秘阁校正;③洪族始迁祖洪经纶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进士 ,出为宣歙观察使,“稍暇与士人讲论,为宣歙文学首倡”④,等等。这些 人先后都成为徽州儒学的重要学者。不少人不仅自己有丰富的儒学功底,而 且还积极讲学施教,传播学术,培养儒学人才。比如宋隆兴年间迁居歙县的 柯氏,任徽州教授多年,当地“诸生熏其德”⑤。倪氏由山东迁到宣城,转 迁休宁,数传至倪良弼,“世以经学教授乡里,子士毅,世承家学,潜心求 道,师朱敬与陈定宇,教授于黟下阜廿有三年,黟人化之。”⑥歙县王伯四 “隐居教授,征辟不仕”,致力于培养儒学人才。⑦赵、洧在《商山书院学 田记》中描述的“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 ,自井邑田野以至于远山深谷、民居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故四方谓东南邹鲁,其成德达才之出 为当世用者,代有人焉”⑧的盛况,表明了徽州在宋室南渡以后人才的兴旺 。而这一盛况的出现,与大族人迁是分不开的。新安理学的形成,也正是依 托了徽州自南宋后涌现的大量儒学人才。 第三,大族入迁,带给了徽州读经的风气。迁入徽州的大族,多来自汉 文化发生和成熟较早的中原地区,因此其传统文化的底蕴较之徽州本土居民 ,要深厚得多。 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