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
ISBN: 9787111547112
朴民根,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心理咨询家,心理咨询中心[Hello Smile]的院长,文学治愈研究所的所长,首尔ND医院文学治愈研究所的所长。著作有《学习热情的孩子,厌烦学习的孩子》、《健康经营》等。
一、孩子是怎么远离学习的? “怎样做才能让我家孩子学习好呢?” 看着孩子在课桌前愣头愣脑,打发时间,父母很 无奈地来找我咨询。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回答“学习在 后,内心在前”。学习只是表面现象,重要的是观察 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是什么时候 开始的等。 宥婷是一个遭受了“学习伤痛”的孩子。父母从 宥婷小时候开始就不容许她有丝毫的差池,她从进入 小学之前就开始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上小学的时候 ,她为了维持各科100分的成绩,考试前要像高三学生 一样熬夜复习。就这样,她越来越失去了对学习的兴 趣。到了中学,宥婷完全处于不能学习的状态,看到 练习本或教科书,都觉得要吐出来。 宥婷住在离学习这颗星星很远很远的孤立的行星 上。那里是没有成长和领悟的地方。对她来说,学习 不是生活中的源泉,也不是领悟新知识与智慧的经验 。学习只是给自己带来痛苦与伤痕的对象。 不观察孩子的心境,只用社会的标准和父母的欲 望来强求,孩子只能遭受“学习伤痛”。真正明智的 父母,在强调学习之前首先要营造使孩子能快乐学习 的环境和动力。这是让学习成为乐趣的第一步,不能 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包袱。 宥婷的例子在现实中可不是特例。太多的孩子们 因为学习,内心遭受压力,感到挫败感。很多父母从 成为父母的瞬间开始,就会对学习这个话题很敏感, 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欲望倍增。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怎样 才能真正让孩子好好学习,到现在还相信送到知名的 辅导班或花昂贵的学费请家教,又或者认为长期监督 就足够了。 但是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学习的时间长度并不 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迫使孩子长时间学习只会折 损学习欲望。过大的学习压力还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 后天性学习障碍。 我经常能见到像宥婷一样由于学习伤痛遍体鳞伤 的孩子。这些孩子一听到学习就反感得不行。其中不 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还遭受着抑郁症或焦虑障碍等心 理问题的困扰。 在韩国,学习就像把船划到山上一样艰难。 一篇关于韩国和芬兰学生学习状况的报道曾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两国学生的学业成就大致相同,但 学习的过程却截然不同。芬兰的孩子们一天平均学习3 小时,韩国的孩子却要学习将近6个小时。花费两倍的 时间学习,可是在学业成就方面还跟不上芬兰学生。 韩国教育在效率层面上不仅低于芬兰,也低于其他很 多国家。韩国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成员国,乃至全世界中都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芬兰学生随着学龄 的升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越来越强,相反韩国学 生越发失去兴趣和欲望,到了大学,学习动机几乎成 零了。这个原因就在于社会暴力地强求学习。在韩国 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在学习竞争中落后了就会很不 利,少数的胜利者则会拥有一切,胜者为王。在这种 情况下,人们看似只能按照社会要求把所有精力投入 到学习中去,别无他法。 但是现实很惨淡。在韩国,一年有数万学生中途 放弃学习,每年有数十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而试图自 杀。除去那仅有的百分之几,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失 败者。 相反,芬兰在数十年来的教育革命中是如何成功 的,其答案很明确。教育体系和社会都在帮助每个孩 子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孩子们上学期间,几乎 都不会有考试。只会给每个人具体的学习目标,为了 达成目标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他们所追求的,是不 丢下一个学生。芬兰的孩子不会和同学竞争,而是与 自己的学习目标做斗争,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使人不安的课外辅导系统和一味地偏向社会竞争 的父母,这两大集团是最大的问题。父母只会强求孩 子学习,但不会回顾和反省孩子的学习。大部分的父 母把社会强加的学业竞争不加思索地执行到孩子身上 ,成为学习至高主义的信徒。 但是在如此恐怖的学习战争中,谁都不可能是安 全的。学习战场上的孩子大都会在学习中受到伤害。 遭受学习伤害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 题,而是整个社会要担起的责任。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项金科玉律,简单表达,就是 “当学习者感到学习有趣时才会认真学习”。激烈的 学习竞争让孩子沦落为被动的学习者。从长期来看, 这是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的学习方式。 如果想把孩子从学习战场中营救回来,想让孩子 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就要立即停止强迫性的学习, 寻找让孩子重新获得学习乐趣的妙法。 有关学习的最新研究,告诉了父母要如何做。有 研究称,孩子几年后的学业成就感,可以用此时此刻 孩子的幸福感和乐观性来预测。今天幸福的孩子,明 天学习会更好。而只为眼前的学期末成绩而鞭策孩子 ,可能使孩子以后变得不爱学习、成绩下滑。 结论很明确,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拥有幸 福、乐观的内心。不要成为学习的监督者,而是要回 到父母原本的角色,去爱孩子,坦率表达内心,并付 诸实践。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