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作者: 叶雨浩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8.00
折扣购买: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ISBN: 9787516664254

作者简介

叶雨浩,沪江CCTALK平台知名教育类讲师,“拖鞋哥新传考研”主讲老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主攻网络传播方向,发表了多篇论文,曾被“新媒体蓝皮书”引用。 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拖鞋哥新传考研”,是新闻传播考研领域的头部品牌,目前有20余万粉丝。其在考研教学方面钻研出一系列答题技巧和写作技巧,其教授的网络传播学、答题班、热点班深受考研学子喜爱。

内容简介

202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研究方向:(01)新媒体 分数:115 考生分析 该科目的题型在近几年渐趋稳定,即四选三大论述,每道题分值50分。考察内容除新闻实务外,传播学理论、新闻学理论等知识都涉及。虽然它不像440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十分具体的题型,但每道题的作答中,都要求考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论述中。三道大论述,相当于要求考生在三小时内,快速写出三篇小论文,因此,对考生作答质量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言之有理,即考生的论述应有条有理、逻辑清晰、紧扣题干,并能结合生动准确的案例与数据提升可信度;第二,完整而不啰唆,即考生的论述中能体现个人思考的全面性与完整度,但要十分注意不要长篇大论地叙述不重要的内容,导致头重脚轻、适得其反;第三,独立的思考、深刻的思想,这要求考生在论述中不套用千篇一律的模板答案,而是真正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同时也能拥有深度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论述题(四选三) 谈新媒体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和实现途径(50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现实的双重因素,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我国长期处于“西强我弱”的劣势局面,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的窘境,全球议题设置的主导权一直掌握在少数资源大国手中,我国常常处于他塑与污名化的困境。面对如今的国际传播困境,党中央从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角度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已成为我国实现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关键突破口。 一、新媒体对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 在国际舆论场中,与西方的主导地位相比,我国媒体在智能技术、传播技巧、话语体系、传播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与劣势。充分认识与利用新媒体,将极大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 (一)提供多元传播手段,加强突破时空的国际对话 新媒体时代,更加多元与全面的传播手段不断涌现。不再局限于大众传播时代,各媒介往往只能局限于图文音视频中的部分形式呈现,互联网实现了真正的全媒体传播,媒体纷纷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积极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变革,网络媒体已成为国际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如北京冬奥会运用5G技术和8K高清技术,结合AR/VR设备,通过短视频为国外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和沉浸式体验,全面提升了赛事转播效果,向世界展现了冬奥赛事的魅力。 (二)网络传播扁平化,低门槛促使传播主体多元 互联网分布式的传播架构使其不仅极大突破了时空局限,更构建了一种相对去中心化的扁平传播网络。在这一传播平台上,曾造成传播障碍的许多差异被抹平,人们的交流不再为国籍、种族、语言、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差异所阻隔。同时,新媒体将国际的交流与传播行为赋能至个体,如在海外平台拥有超千万粉丝量级的自媒体达人李子柒向受众展现了她的衣食住行以及和自然相处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更多样的中国文化,极大地满足了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并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用户主体地位提升,提供全新传播理念 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与扁平化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被极大赋能,用户需求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满足。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新媒体时代用户反馈,如评论、点赞和转发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官方媒体需重视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优质内容,进行精准化传播,才能更好地提升传播“四力”。 二、运用新媒体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强化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技术利用方面,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内容呈现技术,包括利用H5模式增添趣味性、利用4K/8K技术提升视频清晰度、利用短视频与直播等多种呈现方式、利用VR、AR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其次是平台,以脸书、优兔、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发展,凭借移动化、社交化的优势成为国际受众重要的信息获取平台,如CGTN和RT在YouTube上的英文账号,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此外,在搭乘海外媒体平台“借船出海”的同时,也要注重搭建自主媒介平台,才能保证足够的独立可控性。 (二)利用多元传播主体,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过去的传播主体局限在学者、智库和外宣媒体,以精英为主的对外传播容易导致与受众的距离和认知偏差,成为理解基层民意的障碍,需要关注驻外互联网企业和身处国外的网络意见领袖等所在国的人际传播与商业传播,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培训,发挥基层群众润物无声的作用。北京冬奥会期间,诸如谷爱凌等体育明星通过其强大的媒体号召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体育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大国精神,减少了冬奥会跨文化传播的障碍,提升了国际传播的效果。 (三)变革传播理念,差异化传播对话世界 在长期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为应对西方世界的“污名化”,中国常采用自我宣传的方式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这是一种通过宣传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模式。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宣传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国际传播的需要,应通过对话模式的建立,遵循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我国媒体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也应秉承用户思维,描绘海外用户画像,精准施策,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分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CGTN为拉美国家在西语频道提供十九大定制新闻,正是将用户思维用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三、反思: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面临挑战 尽管新媒体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机遇和风口,我国却也仍面临着新一轮更大程度上的恶意压制与污名化困境。在国际舆论场上,外媒常常对我国进行污名化报道。BBC对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报道时使用“灰色滤镜”;美国媒体大肆报道新冠病毒是“中国病毒”,忽视我国疫情防控成果,对我国形象进行了严重扭曲。后疫情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强势对中国的污名化报道仍然不断,中国发声渠道仍然存在受阻的隐忧,中国要讲好疫情期间的防控成果仍需多元主体坚持内容和技术创新、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国际话语权。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下,我国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是为了向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寻求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国家地区间、文化间、群体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以达成共识,破除国家之间竞争关系中的零和博弈误区,确立合作关系下的共同发展理念。 考生点评 该题的考查内容在意料之中。对于国际传播,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各界都在日益提升对其的关注度,尤其在新冠疫情、冬奥临近等国际大背景下。但同时,它又不再是像以往一样简单而笼统地去考察如何建设国际传播能力,而是直接针对新媒体——当下最鲜明的时代背景进行切入,新媒体对于世界的变革和重塑作用众所周知,因此新媒体是新时代进行国际传播竞争的关键要素,所以在回答该题时,一定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去答太多其他的套话,而应紧紧扣住新媒体这一题眼进行针对性作答。 主编点评 近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加之疫情反复,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增加了不少阻力。因此,大家需要在备考时应重视国际传播的专题笔记整理,可以从国际背景、传播困境、破局之路及相关案例来丰富笔记。此外,考生也应注意辨别相近的概念,比如: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等,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这道题目的论述中也是非常不错的。 ?名校真题指引备考方向,风吹草动优先捕捉 ?高分考生+审稿员多重把关,考场参考性强 ?增加典型考题思路点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附赠题目目录小册子,阅读省时省力 ?附赠超千万字的电子书,收录110+新传院校的历年真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