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论

陶渊明传论
作者: 李长之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陶渊明传论
ISBN: 9787201097060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理学院);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读书期间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职。重要的著作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西洋哲学史》《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等。

内容简介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在陶侃死后(公元三三四年)三十多年,在孟嘉可 能还在世的时候(孟嘉死年无考,但他与桓温同时, 桓温死于公元三七三年),陶渊明诞生了。 陶渊明诞生的年代是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司 马丕)兴宁三年。近代人虽然有些不同的议论,但理 由都不是十分巩固的,反之旧说倒有许多不可动摇的 地方,所以我们保留了旧说。 这时东晋偏安已经有四十八年(公元三一七年起) 了,而逐渐衰微下去。此后有五十四年是在外来的压 迫和内战的循环中过日子,这样晋王朝也就亡了。— —这正是陶渊明的一生所占的时间的主要部分。 在陶渊明的幼年,是王、谢士族依然有着势力的 时代,但已经走向没落了。大书法家王羲之死在公元 三七九年,那时陶渊明十五岁。十九岁那年,有有名 的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这次大战带有决定性的 意义,秦王苻坚在前一年就说:“自我承业垂三十载 ,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霈王化。今略计我士卒 ,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资治通鉴 》卷一。四)他在第二年并且给谢安等准备了房舍, 打算俘虏过去,当他的吏部尚书。他是决想不到失败 的。他没料到晋国靠了被俘虏过去的爱国将领朱序的 透漏敌情,临阵瓦解了敌人战志,以及谢安的异乎寻 常的从容镇定的指挥(谢安在初闻兵警时镇定到照常 下棋,到大胜时也仍然下棋,“了无喜色”),而更 重要的是一般人民和士兵都有着极其热烈的盼着打一 个胜仗的愿望,并在事实上也支持了这一个胜利,所 以就以八万之众,终于击退了百万大军的入侵。从此 ,南北对立的局面稳定下来了;有时还可以北伐,收 复一部分失地。就作战能力和士气论.东晋是有早日 北伐成功的希望的。淝水之战是晋的国威依然强大的 一个证明,可是此后国力就为内战所削弱。淝水之战 同时是王、谢士族政权的一个回光返照,谢安死于淝 水之战的后两年(公元三八五年),士族更没落了,军 阀的势力代之而起。谢安死时,陶渊明二十一岁。 陶渊明的时代,就是一个士族没落,而军阀代起 的时代。陶渊明自己虽然不是士族,但由于文化教养 ,时代风习的熏陶,他也有当时士族阶级所共同具有 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士族没落了,他 也就有一种没落的感觉,他老是怀想古代,这心情是 可以了然的。军阀势力呢,他一方面看不上眼,也够 不上资格,于是他在另一方面谋出路,这就是他躬耕 的来由。他想靠自己的劳动,维持一个小天地,保留 他自己的没落的情调以及自己的思想体系。由于他对 当时不满,他的作品里有着反映和批判的成分;由于 他自己经过了穷困和劳动。他的作品里也有对于劳动 人民的生活的体会和同情;他虽然是不得已而劳动的 ,但既经劳动之后,也多少变革了自己——所以他的 人格和作品终于有着很大的光辉。 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他的幼年和少年,恰是生长 在一个艺术时代里。除了方才提到过的书法家王羲之 和他同时之外,雕塑家戴逵(死于公元三九六年,时 陶渊明三十二岁),大画家顾恺之(生于公元三四三年 ,大陶渊明二十二岁),山水画家宗炳(生于公元三七 五年,时陶渊明十一岁),也都和陶渊明同时。就文 学范围内而论,虽然过江的大诗人郭璞死在陶渊明生 前四十年,中间似乎空白了些,但玄言诗人孙绰、许 询,咏史诗人袁宏都在陶渊明幼年时还活着,至于和 陶渊明同时的年轻诗人谢灵运(生于公元三八五年)、 谢惠连(生于公元三九七年)、颜延之(生于公元三八 四年)、鲍照(可能生于公元四一六年左右)等,就更 多了。附带提及的。是这时还有大思想家支遁(公元 三六六年卒)、鸠摩罗什(公元四。九年卒)、慧远(公 元四一六年卒)、大历史家裴松之(生于公元三七二年 )、《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生于公元四。三年 ),这都是和陶渊明同时在文化上放着光彩的。 这就是陶渊明的时代——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的 时代。 陶渊明的诗是那样有着艺术性,同时又带有那样 多的思辨的因素,在没落的情调之中却又有着傲然独 往的神气,这正说明他的诗是像他那样一个身份的人 在他那一个时代的反映。(p03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