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纪行(探访王阳明遗迹之旅)(精)

王阳明纪行(探访王阳明遗迹之旅)(精)
作者: (日)冈田武彦|责编:张世琼|译者:徐修竹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38.80
折扣购买: 王阳明纪行(探访王阳明遗迹之旅)(精)
ISBN: 9787213108044

作者简介

冈田武彦( 1909—2004 )生于日本国兵库县姬路市。1934年毕业于九州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授,196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退休,后任九州大学名誉教授。2004年病逝于福冈市。主要著作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中国与中国人》《现代的阳明学》《儒教精神与现代》《王阳明大传》等。 徐修竹,生于1983年,浙江余姚人,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中国哲学史专业,文学硕士。现就职于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任文博馆员。主要著作有:专著《梨洲先生行迹》,译著《山田方谷之梦》等。

内容简介

一、 梦回江南 赖山阳曾经泊船于天草洋,遥望西方,回想中国春秋时代 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争霸天下激烈战斗的历史,感慨万千,遂 作《泊天草洋》一诗,其中咏叹道: 云耶山耶吴耶越,水天仿佛青一发。 其意为,遥望西方所看到的,究竟是吴地,还是越国?在水天交接之处,依稀可见如发丝般纤细的一缕青色。 我常常想着,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中国探访四位先贤的遗迹。他们是:对日本幕末维新时期的朱子学者和阳明学者产生极大影响、提倡致良知学说的明代大儒王阳明;接受阳明学的精华,提倡新朱子学,对阳明后学末流自称遵从良知而放纵私欲、乱世之纲纪深感忧虑,以救世为己任,痛感当时政治的 腐败堕落、高唱清议,因而受到非东林党派的专权者激烈弹劾打压,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东林学派大儒顾宪成、高忠宪;继承东林 学派的精神,作诗吊唁东林六君子,深受他们刚正不阿之品格鼓舞,提倡朱王折衷的学风,以诚意为本,主张正人心之说以维持 世之纲纪,为拯救濒临灭亡的明王朝而倾尽全力,在明朝灭亡后 绝食以殉国的刘念台。 当听闻中国开放了这些遗迹所在地区,允许外国人士访问王阳明纪行—— 探访王阳明遗迹之旅时,我就开始策划组织一个访问团,团员以九州大学出身的宋明学 研究者为主,还有信奉阳明学并在日本的教育上倾注心血的同僚 们,以及对儒学怀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和社会人士,一同访问中国。 我们的旅行团由学者和将学问实践于社会活动的人们组成, 因此,探访王阳明及明末朱子学者的遗迹,对于我们而言有着 切实深刻的意义。这是因为,无论是朱子还是阳明,都以究明 天道并付诸实践为使命。用他们的话来说明,就是以“讲学明道”与“存养践履”为宗旨。 团员构成如上所述,此次访问中国之旅虽以学术探访为目 的,但团员自身也深受宋明学问和精神的感染,也可说取得了额外的重大收获。 昭和六十一年(1986)8月22日下午,20名团员从长崎机场出发,踏上前往上海的旅途。 ………… 二、 龙场悟道 阳明贬谪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驾崩,年幼的明武宗即位。当时,宦官刘瑾专权,扰乱朝政,南京监察官(户科给事 中)戴铣等人上疏力谏,与刘瑾相争,反被打入狱中。见此情形,王阳明挺身而出,上疏弹劾刘瑾,触怒刘瑾,被投入大狱, 贬谪贵州龙场驿丞。王阳明时年35岁。 前往贵州途中,王阳明逃脱了刘瑾派遣的刺客的追杀,一时间想要隐居避世。据传,当时他受到相识的道士的指点和鼓 励而放弃了隐居的念头。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到达龙场。正德五年,贬谪期满的王阳明升任江西省庐陵县知县。 教化门人为了逃脱刘瑾的毒手,王阳明一度想要隐姓埋名避世不出, 在道士的劝诫和鼓励下一转心境,舍弃消极的念头,堂堂正正地前往贬谪地。从中可见王阳明与世之常人不同的伟大胸襟和气度。但是离开京城的王阳明的内心,也并非完全平静超脱。他饱受艰险挫折,还要与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苦苦斗争。 身处这样的境地,王阳明仍寄希望于讲学授徒,教化门人。探访龙场与阳明墓揭碑 他教导弟子们在良师益友的帮助下学习圣学的重要性。王阳明对圣学的追求热情实在令人钦佩感叹。王阳明与世间那些在明窗净几下读书的学者不同,他一生大部分讲学都是在困苦艰难 和戎马倥偬之中进行的。而他那简易真切、充满生命力的哲学 思想,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王阳明即将离开钱塘前往龙场之际,写下一篇《别三子序》 送给他的妹婿徐曰仁和山阴的蔡希颜、朱守忠三位弟子,其内容如下: 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 于训诂,支离芜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 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 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 者鲜矣。一人为之,二人从而危之,已而危之者益众焉, 虽有易成之功,其克济者亦鲜矣。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 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自予始知学,即求师于天下,而莫予诲也;求友于天下,而与予者 寡矣;又求同志之士,二三子之外,邈乎其寥寥也。殆予之志有未立邪?盖自近年而又得蔡希颜、朱守忠于山阴之 白洋,得徐曰仁于余姚之马堰。曰仁,予妹婿也。希颜之深潜,守忠之明敏,曰仁之温恭,皆予所不逮。三子者, 徒以一日之长视予以先辈,予亦居之弗辞。非能有加也, 姑欲假三子者而为之证,遂忘其非有也。而三子者,亦姑 欲假予而存师友之饩羊,不谓其不可也。当是之时,其相与也,亦渺乎难哉!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 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 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今年三子者为有司所选,一举而尽之。何予得之之难, 而有司者袭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举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为予憾;三子亦无喜于其得举,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 漆雕开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欤?曾点志于咏 歌浴沂,而夫子喟然与之,斯予与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 而得之者欤?三子行矣,遂使举进士,任职就列,吾知其 能也,然而非所欲也。使遂不进而归,咏歌优游有日,吾 知其乐也,然而未可必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违其 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 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三子则焉往而非学矣,而予终寡 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深潜刚克,高明柔克”,非箕 子之言乎?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焉往而非学矣。苟 三子之学成,虽不吾迈,其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增城湛原明宦于京师,吾之同道友也,三子往见焉, 犹吾见也已。 通读这篇送别序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王阳明对弟子的关爱与期望。读了序文之后,想必三位弟子追求圣学的热情更为高 涨,热血更为澎湃吧。 王阳明是世之罕见的伟大教育家,他有着随时随处感化众人的灵丹妙药,并且他的文章雄浑有力,情感真挚,读过王阳 明的全集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这是王阳明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伟大的人格共同成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