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4.80
折扣购买: 哲学的慰藉
ISBN: 9787519501563
小黑,哲学专业,一个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哲思者,对西方文化有较深的研究与感悟。 工作之余撰稿,致力于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的文字。
NO.1 哲学看人性 在人性最深处遇见哲学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城邦乃自由人的共同体。”在他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天生就渴望着一种社会生活,也就是城邦生活。这里的城邦指的是国家。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就不复存在,要么成为神,要么成为动物。 亚里士多德对国家的理解与柏拉图有所不同。柏拉图并没有将国与家严格地区分开来,他所提倡的理想国其实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就是国王。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国家可以说是一个政治社团,相较于其他社团,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其一,它是由平等的成员缔结而成的社会组织,任何不拥有平等身份的个体不能参与其中,比如儿童、奴隶等;其二,这个组织靠契约来维系,也就是说,社团的成员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关系,不平等的人之间根本无法订立契约,与此同时,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内的所有公民都必须依照法律来处理社团里的各项事务。 国家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公民过上优良的生活,而非一般的生活。依靠个体是不可能过上所谓的优良生活的,这种生活只有依托于国家才能得以实现。这种优良的生活并不是只属于其中的某一部分人,而是属于全体公民的,换而言之,国家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至善,也就是全体的善,这个国家得以组建就是为了所有公民的福利。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真正的至善就是拥有强健的体魄、一定数额的财富与良好的德行,三者缺一不可。而好的国家正是这种至善的幸福生活得以实现的场所。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富人、穷人和居于两者之间的那个阶层,即中间阶层。在他看来,中间阶层是统治理想国家的不二人选,他们有着富人和穷人所不具备的优势。他指出,富有的人拥有过多的财富,常常飞扬跋扈,很难服从于他人的领导或是遵守法律;贫穷的人往往出身卑微,很容易成为流氓、地痞、无赖,也并不知道要服从于法律。因此,这两个阶层的人一旦掌握了国家的统治权,都会最终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并最终造成双方的对立,因为这些人往往是瞧不起对方的。而中间阶层统治国家则大有裨益:就德行而言,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性情温和,少有野心,是三种群体里最讲道理的人,也是社会中最稳定的群体。让这类人掌权,可以有效地调和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行中庸之道,避免国家走向任何一个极端。 亚里士多德将国家的组成者称为公民,并指出公民有三种特点:第一,所有的公民都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力,否则就不是公民;第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属于公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奴隶并不属于公民之列;第三,公民应该要具备一定的自由意志,一旦服从于他人的意志,就沦为奴隶。 而这样理想的国家要如何运转呢?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所提倡的“哲学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在他看来,这种人治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正义。正如他在《政治学》中所说,“人是兽性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总是无法避免感情用事,而法治则是避免滥用感情的有效途径。法治以集体智慧为根据,而集体的智慧永远高于个人的智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即使再英明的统治者也难免犯错,他的智慧根本无法与集体的智慧相媲美。集体的智慧可以与个人的智慧互为补充,从而尽量避免犯错。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法治要以保持臣民的判断力即自由意志为大前提,也就是说,臣民在法治中要承担起责任来。臣民一旦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就丧失了生而为人的尊严,也就沦为了统治者的奴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这样的国家就不再是人的国家,而是兽的国家。” 哲学是远离实践的学科,远离实用的学科,它会给你提供最终的精神归宿——当你迷茫的时候, 当你受伤的时候,当你搞不清楚自己是谁,搞不清楚自己的使命的时候,那么请你“回家”找哲学“母亲”, 她会给你指明出路,给你精神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