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家书(精)/碎金文丛

林纾家书(精)/碎金文丛
作者: 林纾|编者:夏晓虹//包立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30
折扣购买: 林纾家书(精)/碎金文丛
ISBN: 9787100121804

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大量译介西方文艺作品,借助他人口译,以文言翻译欧美等国小说一百八十余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轰动全国。著有《畏庐文集》《春觉斋论文》等

内容简介

1906年8月,林纾受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李家驹之 聘,担任该校预科和师范馆的经学教员,同时仍继续 在五城学堂任总教习。在担任预科和师范馆经学教员 时,林纾取孙奇峰《理学宗传》中诸理家语录,诠释 讲解,主讲三年,遂编成《修身讲义》二卷。 《修身讲义》上卷有程颢这样一段语录:“儒者 只合言人事,不合言有数。直到不得已处,然后归之 命可也。”林纾在讲解中插人一段话:“吾辈身处今 日,尚有作用之时。人人各存一国家思想,无惮强邻 之强。亦正由彼中有男子,解得人事,故国力雄伟至 此。我黄种人思力志节,何一稍逊于彼族?彼以强之 故,目我为贱种,蔑我以属国,据我之利权,夺我之 土地,此仇真不共戴天!今幸得陪诸子讲席,罄我所 欲言之隐,与诸君子言之:须知强国在人心,全不在 天数。乃今日各国人人自振,讵天意专佑白种而不佑 我黄种耶?亦在讲人事与不讲人事耳。今一言以蔽之 日:讲人事,于富国可十得八九;讲天意者,但有亡 国灭种,此外别无言说。”此卷末有北宋哲学家张载 这样一句语录:“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 ,皆非利也。”林纾在讲解时对清廷提出这样的指责 :“综言之,西方之所以能强,意专在民。吾国则视 民贱,而取民之道复多而不穷。即有富民,非投身异 籍亦窟藏不出。生利之道,既壅而不通,而取民之政 ,因窘而加厉。纾心忧之久矣!所愿同学诸君子,力 求实业,专意商战,庶几吾华有生苏之望。编述至此 ,泪与笔俱矣。” 他要求学生不要信天意,也把自己对清廷的不满 和失望告诉学生。而他的爱国、利民之心,更是深深 地感染了莘莘学子。“儒者只合言人事”、“强国在 人心,全不在天数”、“力求实业”、“意专在民” ,这都显示了林纾贯穿一生的基本信念,充分表明他 是一位在历史转折时期努力探求民族复兴之路的先驱 ,尽管他的探索不一定为人们所接受,甚至也可能有 失误,但其心可鉴、其情可感,却是毫无疑问的。 1910年2月,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林纾不再给 师范生讲课,改教大学经文科。 他在评选王船山的史论中说:因为中学生课业门 类繁多,“虽有通敏之才,亦仅括其大略,即欲求精 ,不复可得”,“不得已采选船山史论,取其博辩者 ,逐篇讲解。问有疑义,则随时发明。或出口授,或 笔篇末,久之笔者成帙”。 1908至1910年林纾又应商务印书馆的要求,编选 注释并出版了共计十卷本的《中学国文读本》。这套 《读本》由清代一直上溯至先秦,林纾不仅精选篇目 ,而且逐篇评注,每卷前都印有精心撰写的序言。这 是近代文人编选的一套有影响的历代古文选本,也是 应在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一笔的。 而他之热衷于在京师大学堂讲经文,为中学生编 写历代古文选,乃是出于“合中西二文镕为一体”的 文化理想与教育理念。他在1906年译《洪罕女郎传》 跋语中说:“予颇自恨不知西文,恃朋友口述,而于 西人文章妙处,尤不能曲绘其状。故于讲舍中敦喻诸 生,极力策勉其恣肆于西学,以彼新理,助我行文, 则异日学界中定更有光明之一日。或谓西学一昌,则 古文光焰熠矣。余殊不谓然,学堂中果能将洋汉两门 ,分道扬镳而指授,旧者既精,新者复熟,合中西二 文镕为一片,彼严几道先生不如是耶?” 1913年春夏之交京师大学堂文科学生毕业,林纾 作序送别说:“今同学诸君子,皆彬彬能文者。乱馀 复得聚首,然人人皆悉心以古自励。意所谓中华数千 年文字之光气得不暗然而熠者,所恃其在诸君子乎? 世变方滋,文字固无济于实用。苟天心厌乱,终有清 平之一日。则诸君力延古文之一线,使不至于颠坠, 未始非吾华之幸也。临别,郑重申之以文。余虽笃老 ,尚欲与诸君共勉之。” 1915年前后,林纾在为“国学扶轮社”编纂的《 文科大辞典》写的序言中说:“综言之,新学既昌, 旧学日就淹没,孰于故纸堆中觅取生活?然名为中国 人,断无抛弃其国故而仍称国民者。仆承乏大学文科 讲习,犹兢兢然日取《左》、《国》、《庄》、《骚 》、《史》、《汉》、八家之文,条分缕析,与同学 言之。明知其不适于用,然亦所以存国故耳。” 可以看出,作为京师大学堂的教师,林纾对学生 的引导,是既“极力策勉其恣肆于西学,以彼新理, 助我行文”,又期待其“力延古文之一线,使不至于 颠坠”的。片面夸大后者,而有意无意忽略前者,是 不可能把握林纾思想与教学活动的全部真实的。 因此,林纾一方面在京师大学堂尽其经学教员的 职责,另一方面仍在坚持西方作品的翻译,这都不是 偶然的。尽管林纾早已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 》(1899)、《黑奴吁天录》(1901),并产生了很大影 响,但他的很多重要译作,却是完成于1903至1910年 在京师大学堂任职、任教期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他对狄更斯作品的译介。他先后翻译出版了《孝女耐 儿传》(1907,今译《老古玩店》)、《滑稽外史》 (1907,今译《尼古拉斯·尼可贝》)、《块肉余生述 》(1908,今译《大卫·科波菲尔》)、《贼史》 (1908,今译《奥利弗退思特》或《雾都孤儿》)和《 冰雪因缘》(1909,今译《董贝父子》)五部狄更斯代 表作。更难能可贵的是林纾的评价眼光,他在《孝女 耐儿传》序里说:“从未有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 至于二三十万言之多,不重复,不支离。……则迭更 司者盖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令我增无数阅 历,生无穷感喟矣。”并且和我国的《石头记》比较 :“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 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 ,观止矣。其问点染以清客,间杂以村妪,牵缀以小 人,收束以败子,亦可谓善于体物。终竞雅多俗寡, 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司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 ,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奸狯驵酷,至于人意所未尝置 想之局,幻为空中楼阁,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 至不能自已,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余尝谓古文中 叙事,惟叙家常平淡之事为最难着笔。……以史公之 书,亦不专为家常之事发也。今迭更司则专意为家常 之言,而又专写下等社会家常之事,用意着笔为尤难 。”在《块肉余生述》前编序中,林纾这样写道:“ 若迭更司此书,种种描摹下等社会,虽可秽可鄙之事 ,一运以佳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英伦半开化时民 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使吾中同人观之,但 实力加以教育,则社会亦足改良,不必心醉西风,谓 欧人尽胜于亚,似皆生知良能之彦。”又与施耐庵著 《水浒》相比较:“《水浒》从史进人手,点染数十 人,咸历落有致。至于后来,则如一丘之貉,不复分 疏其人,意索才尽,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遍之故。… …若(迭更司)是书,特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 …而迭更司乃能化腐为奇……”在《贼史》序中,林 纾又说:“所恨无迭更司其人,如有能举社会中积弊 著为小说,用告当事,或庶几也。” P242-P247 从百余封家书中了解林纾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