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惊鸿一瞥(CCTV首席财经主播陈伟鸿自述)
ISBN: 9787539965581
陈伟鸿,1968年出生于厦门。早期曾在厦门电视台做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2001年开始担任《对话》栏目主持人至今,是央视***的财经节目主持人。 陈伟鸿说:“我在主持方面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培训,惟一的优势就是善于观察,愿意不断地学习。”
特区是新锐的,也是温暖的,父母的工资单中多 了一项“特区补贴”,久 违的满足感也显示在他们的表情中。仿佛是一块被重 新唤醒的土地,厦门不再 那么沉静,一排排崛起的厂房,一个个透着洋范儿的 企业名字,出现在我看世 界的视野中,成为我青春记忆的鲜明背景。这是一个 有*好的生活可能的地方, 因为这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充满各种未知的可能。 又一种可能发生了,同样是从南中国到北中国之 间的迁徙,只不过这次的 起点是厦门,目的地北京既是古都,又是首都。随父 母从内陆到定居厦门17 年之后,因为在央视工作的缘故,我又开始了从南向 北的穿梭。因为有了飞机, 旅程不再漫长,却总会有故事发生。2005年的**, 我乘厦航从厦门返回北京, 在同一个机舱遇到了时任福建省***长的于伟国 ,本不想前去打扰,但他 还是认出了我,两个人聊得*多的是特区,是厦门。 没承想,7年后的2012年, 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对话,此时的厦门特区已经走过 近30年的开放历程,于 伟国在厦门市委**的职位上也已历经3年光阴。 虽然已经不在厦门生活,但这里还是父母的家, 厦门之于我,永远是仅次 于安海的第二故乡。为了做好这期节目,我特意提早 几*赶回了厦门,只为再 一次亲近这个伟大的特区。厦门之变化,是所有厦门 人有目共睹的,数座跨海 大桥的建成,将厦门岛变成了厦门市,“变大”是* 为显著的感觉。“岛内外一 体化”这个词不仅执政者于伟国在谈,连鼓浪屿上的 诗人舒婷也在谈:“前不久, 厦门实行岛内外一体化,都算经济特区,特殊的地方 法规惠及的范围加大好几 倍。现在的大厦门,人口大概有200万,其中一半是 新移民。无论是洋博士还 是打工仔,他们都在为厦门做巨大贡献,融入本地社 会,甚至悄悄影响着厦门 和厦门人。”外面的世界愈加精彩,大厦门风生水起 ,诗人却分明将自己与所 有的影响隔离,心甘情愿地生活于鼓浪屿上那所老房 子里,甚至不允许别人说 厦门半个“不”字,偏爱一座岛屿和一座城市到近乎 偏执,舒婷自嘲为“厦门 沙文主义”大发作。诗人的腔调,在我看来是任性而 唯美的,因为类似于“岛 内是欧洲,岛外是非洲”的说法自学生时代就响在我 耳边,优美的环境加上优 裕的生活让厦门岛内人慢慢养成一种难以撼动的“安 逸”态度,如今这样的安 逸却似乎成为了大厦门发展的阻力。 对话尚未开启,就吸引了厦门内外诸多媒体的关 注,外界将我称为“咱家 人”,将于伟国称为“当家人”,并希望两个名字中 都有“伟”字的男人碰撞出 一期“伟大”的《对话》。“伟”不好说,“大”倒 是很贴切。和于伟国身边的 工作人员谈起他,他们眼中的于**特别喜欢说“大 ”这个字,做事要有大的 气度,视野要有大的格局。再次见到于伟国,他并没 有急于说到“大”,反而 透露了一种“很大”的忧虑:“我们的干部一出差, 千方百计都要连夜赶回厦门, 理由是在外地实在不习惯,看来看去还是厦门好。每 次听到他们这样讲,我很 不高兴。这表面上是在赞美厦门,实际上是一种狭窄 的小岛思维。可怕的是, 这样的思维在岛内企业上也表现出来,他们不愿意走 出岛外发展。” 于伟国的忧心忡忡反映了执政者的深谋远虑。进 入2l世纪之后,特区的 政策与普区基本拉平,特区已经逐渐丧失“特权”。 厦门岛经过30年的发展, 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香港,林立的企业厂房已经让小岛 不堪重负,但许多外资企 业又面临新拓展,又都在向他申请建设用地。“伟鸿 ,你认为我能将这种情绪 真实地带到节目现场吗?”一个执政者的真心,远胜 一档节目的意义,在策划 会上,于**与我这两个新旧厦门人一致选择了“走 出小岛思维”作为节目的 讨论主题。或许是由于都经历过岛外思维的碰撞,因 此在思索城市发展路线的 时候,我们的目光都会习惯性地向厦门岛之外望去。 于伟国把现在的厦门发展 路径比喻为“由拳头变为手掌”,意思是说经济特区 由以前的厦门岛,辐射到 了岛外4个新区的范围。城市的面积扩大了,可这是否 意味着城市真正地成长 了起来?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