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0.60
折扣购买: 愿你与自己温暖相拥(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ISBN: 9787516805169
(印)帕拉宏撒·尤迦南达 1893年1月5日,尤迦南达出生于印度戈拉克普尔。1915年,他取得加尔各答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同年正式加入僧伽团。 1920年,尤迦南达在美国创办了自我了悟会。1924年起,他巡回全美演讲,广授克里亚瑜伽法门。各行各业的许多杰出人士相继成为他的追随者,如农业专家路德·伯班克、女高音歌唱家阿美利塔·加利库尔奇、柯达相机发明者乔治·伊士曼、诗人爱德温·马克姆和指挥家利奥波德·史托科夫斯基等。1927年,他被卡尔文·柯立芝总统正式邀请到白宫进行访问。 1952年,尤迦南达大师在美国洛杉矶圆寂。一代开悟大师如此为人类撒播及培育不计其数的灵性种子,树立了现代人生活的典范,创造了宇宙生命更璀璨的未来。
我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刹帝利家庭,父亲是杰出的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母亲则是位慈爱的、精神丰富的 人,他们一个教我以理智,一个则关爱我以情感,他 们之间和谐恩爱的关系构建了我早年的精神世界。 母亲是位乐善好施的人,每次遇见穷苦需要帮助 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父亲虽然也是位善良 的人,但他对母亲的慷慨不以为然,他认为所有的慈 善都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他这么想是因为有一次母 亲接济穷人的钱远远超过了父亲一个月的薪水。 记得有一次,母亲笑着对父亲说:“门外来了一 位无助的妇人,她乞求十个卢比,请给我。” “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呢?一个就够了呀。”父亲 说,“当我年幼时,父亲和祖父母突然离世造成我们 生活的困顿,在最艰难时,每日早餐都只有一根香蕉 ,哪怕等会儿还要步行好几里路去上学。后来我读大 学时,曾向一位法官乞求他每个月一卢比的援助,他 拒绝了,他说即便只是一个卢比也是需要审慎斟酌的 。你为什么要一下子给她十个卢比呢?” “你看,当年一个卢比在你的脑子里留下了多么 深刻的印象,你忍心让门外那位妇人像你一样,多年 后还会反复咀嚼那被拒绝的痛苦吗?”母亲说。 “好吧。”父亲最终还是妥协了,掏出一张十卢 比的纸钞,“请向她送上我的祝福。” 看,这就是我父母的异同。 父亲的理性公正帮助我养成了审慎的个性,在他 的熏陶下,我渐渐懂得凡事应适度——只要我有正当 的理由,父亲就会乐于倾听,也会对我梦寐以求的东 西慷慨解囊,从摩托车到假期。 父亲对童年时的我们很严格,但他自己过着更刻 苦的斯巴达式生活,他从不出门看戏,消遣就是修行 和阅读,他对奢侈品毫无兴趣,就连鞋子都是穿到不 能穿了才丢掉。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未为了权势和物 质努力经营过什么,即便在他组织了加尔各答市的银 行之后,他也拒绝了该银行分配给他的股权。在他退 休几年后,一位英国的会计师来到父亲曾工作过的铁 路公司,他惊讶地发现父亲一个人顶着三个人的工作 ,却从未申请过额外的津贴,于是出纳开了一张数额 不小的支票给父亲。父亲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直到很多年后,小弟在银行的往来明细中发现这笔庞 大的存款时间起,他才说明缘由。 “为什么要为物质上的利益高兴?”父亲说,“ 一个追求内心平静的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因他 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父亲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年后我在 世界大地上四处游荡,偶尔为尘世感到困惑时我就会 想起父亲的这句话。 人生中许许多多的迷障和苦痛其实都是人们孜孜 不倦的贪求所造成的,丰足的物质能让我们喜悦,贫 瘠的物质让我们痛苦,我们便成了物质的奴仆,将许 许多多原本可以获得的快乐抛之脑后,只顾沉迷于物 质又短暂又肤浅的光芒中。 我后来认识的许许多多满足于纸醉金迷生活的人 就是这样,和他们交谈之后你会发现在他们内心深处 虽然也涌动着善意、爱和真诚,但那股潜流时断时续 ,全然被外表那层厚厚的硬壳掩埋。 这样的生活体验难免又单薄又可怜,长期浸淫于 得失计较中的内心也会变得尖刻、自私和狭隘。渐渐 地,人即使再遇见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得麻木愚钝, 无法辨识。 在维持生活的底线之上,对物质的需求应当“适 度”。这是父亲教会我的保持内心明澈的法门。 在整个童年生活里,母亲一直是我的精神女王, 她那双美丽慈祥的黑色眼睛是我的庇护所,她是我最 好的朋友,教会我爱、宽厚和关怀。在孩子的认知里 ,母亲像是永远不会离开的,就像花园里那棵老无花 果树,年复一年地长出甜美的果实。 可就在我11岁那年,一场离别将我从甜美平静的 生活里扯开,自此,我开始品尝到生活的其他滋味。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