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同济大学广播台(1952-1966)

致青春--同济大学广播台(1952-1966)
作者: 编者:章华明
出版社: 同济大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致青春--同济大学广播台(1952-1966)
ISBN: 978756086934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我是王瑞华的接班人 我祖籍浙江嘉兴,1935年出生于杭州浣纱路。母 亲告诉我,家门前原有条河,相传西施曾在河中浣纱 ,浣纱路因此得名。母亲喜欢这地名,在我出生后就 选用了“浣”字作为纪念,“吉”当然就是“吉祥如 意”的意思。 我父亲是浙江大学农学院蚕桑系毕业的,是一家 缫丝厂的厂长。我两岁那年,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杭 州沦陷前,父亲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把缫丝厂的主要 专业人员、技术资料和设备都转移到大后方去,不能 让它们落到日本人手里。于是,我们家开始转辗前往 云南。一路上生活十分艰难,没好吃、没好睡,还要 躲避敌机的轰炸。警报一响,要赶快逃进防空洞,否 则就可能没命了。当时我才两岁,弟弟刚出生,拖儿 带女的,可想而知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辛苦和操劳。 所以她特别憎恨日本鬼子,弟弟也因此有了一个大名 :“徐抗敌”。 在昆明西郊,有好几所内地迁来的工厂,他们联 合起来开办了“西山五厂职工子弟小学”,我和弟弟 都是在这里读书的。学校不大,但我们的老师大多为 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他们说北京话,提倡爱国抗日、 自由民主,反对迫害,对我们这些小学生影响很大。 学校里每天都在唱着抗日的歌曲,歌颂抗日的英雄。 三年级时,教音乐的刘天露老师教我们唱聂耳的《毕 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的《黄水谣》《河 边对话》《在太行山上》,等等。天哪!这些歌简直 太好听、太感人了!《毕业歌》里第一句就唱着:同 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太行山 上》最后一句唱道: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叫他在 哪里灭亡。唱歌和音乐本身就是宣传和教育。我们在 这种环境下学习、生活,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对国家 、对民族的热爱和责任感,当然我们也萌生了对作曲 家聂耳和冼星海的喜爱,他们是我们最好的音乐老师 。 抗战胜利以后,我们回到故乡杭州。1953年,我 从杭州高级中学毕业,考入同济。那个时候,大学不 多,考上大学的人也比较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人 民日报》还刊登了各个大学录取的新生名单。这其中 当然也包括我。 我到同济报到后,先是参加了新生入学培训班。 当时学校把新生分成好多中队,每个中队有二三十名 学生,每个中队都有一位指导老师。我所在中队的指 导老师是翁仲二。她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好老师。 她向我们介绍了同济的基本情况,并对我们提出了要 求,希望我们要听毛主席的教导,做“身体好、学习 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和现在新生进校时的 情况差不多,当时每个同学都在中队里作了自我介绍 ,翁老师还认真作了记录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翁老 师后来通知我代表1953级新生在全校迎新大会上代表 新生作了个发言。那时,同济已有了大草棚,吃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