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宗教哲学读本/大众哲学丛书
ISBN: 9787515513317
姜宗强,2002年~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系学习,获宗教研究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外国哲学、宗教学专业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
第一节 宗教意识与一般的世俗意识之间的分离 宗教意识一开始就与世俗意识之间产生着分裂的 萌芽。宗教内容中从一开始所供奉的神、遵守的禁忌 、以及一系列成为信教者的行为都不同于世俗的自由 意识,自由的世俗意识受法律的制约和管理,但是多 半是自然而然的“本该”行为,而宗教在这种“本该 ”之上不但添加了情绪于其中,而且让它看起来更加 的神秘,有时还会将这种“本该”变为“不该”。黑 格尔曾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其区别,“人们在其实际世 俗活动中度过一系列非节假日,用于其特殊的需要和 一般世俗目的,并用以满足其需要;继而则是星期日 ,他们便将这一切搁置一边,潜心于自我,摒弃他们 曾陷身于其中的有限事物,凭依自身和在于自身的至 高者,凭依真的本质而生存”①。根据圣经《创世记 》的历史记载,上帝用六日造天地万物,第七日安息 ,规定第七日为圣安息日。所以星期日在信徒的眼中 便不是普通的为世俗目的所做的假日安排,更多的是 因为星期日遵循了上帝的脚步和节奏,是信徒对主的 一同感应,是真正的生存体验。 但是信教者的直接情感也并不是封闭的,并非与 其他事物相隔绝,因为在向天堂国度的契机永远都是 尘世的生活。就像奥古斯丁对于“上帝之城”与“世 俗之城”的区分,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 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 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 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 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 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 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 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人在尘世的目的就是实 现从“世俗之城”到“上帝之城”的转换和过渡。这 样,接受了上帝恩典的子民即便生活在尘世之中,他 也会将自己日常的感觉和行为赋予一定的色彩,一种 渊源于上帝的色彩。 举例而言: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数 学家,把“数”神秘化就是他最主要的哲学思想。虽 然当时还没有基督教,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神秘 的奥尔弗斯宗教。既然是神秘的,这就使得进入这个 宗教思想的毕达哥拉斯和他的门徒对日常事物的感觉 和行为都异于常人。毕达哥拉斯衣着朴素,吃着简单 的食物,大多赤脚走路,声称是为了过一种简朴纯洁 的生活。在毕达哥拉斯的学派里,有男有女,打破了 当时禁止妇女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戒律。而且一切财产 都要归为公有,大家是共同享用的,而且地位一律平 等,这与当时的律法已经格格不入了。但是,更奇特 或者更奇怪的是他对自己和门徒的一些戒律,如,不 准吃心脏、不准跨过门槛、不准吃豆子、不准在灯边 照镜子,等等,难以被常识思维所理解。最后就连毕 达哥拉斯的死,也是因为这些神秘奇怪的宗教禁忌所 导致的。克罗内托城的人因为不满他的言论举止,派 人追杀他,可是到了一片豆子地的时候,毕达哥拉斯 怎么也不肯踩过去,最终被要杀害他的人追了上来, 并割断了他的喉管。对于豆子、门槛这些东西都是我 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东西,宗教情绪却赋予了它 们神秘的色彩。同样,犹太教徒、基督徒也会赋予星 期六、星期天不一样的色彩与含义,即,区别于世俗 含义的“安息日”。 但是,黑格尔认为只从与世俗生活的差别与对立 的情绪去看待宗教现象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来说 ,我们只能了解到宗教异乎寻常以及不同于世俗生活 的确然性,好像宗教情绪就被局限在了这个与有限范 畴的比较之中,成为了人至高的精神表现。黑格尔指 出:世俗意识大多都体现为一种有限的知性的范畴和 思考,知性的形成在于人类对于世俗社会所发生现象 、内容、本质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反思,最终以家庭、 国家、法律的形态公诸于世的。这期间往往以知性的 反思,以及理性的跨越而使得意识逐渐变成具有普遍 性样态的抽象意识,即概括为“类”本质,这似乎是 科学对于表面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反思。但是,从另一 个方面看,如果我们从精神的范畴进行探究的话,所 有“类”的形成,都会在人解释理应的情况下,出现 一个普遍的造物者,即上帝而形成的。这样,上帝就 成为了自我意识发展、反思的一个终点,所有的世界 万物,大到一个星球,小到一颗小草都有了上帝之手 的眷顾,一物对一物的重复,一事对一事的复踏,只 要我们的宗教观念保持绝对的坚定信仰,这样一切都 得到了解释,同样什么也就都解释不了。并且我们在 自然界无法用一个合理的外在目的去统筹所有,在对 于有些方面我们似乎觉得其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因为一 个目的,化为他者所用,但是如果到了另一个系统里 ,这样的目的说又无法行得通。“轻而易举地发现惊 人的非合目的性和危害性,而它却认定其中有惊人的 合目的性和裨益性。”①这就是宗教意识给予常识思 维的吊诡。但是,黑格尔认为作为无限却空洞的宗教 意识与有限却具体的日常意识的对立并不是永恒的, 一旦两者的对立达到了这样的阶段,即其中之一敌对 地摈斥另一,则产生相近的需要,即无限者显现为有 限者,有限者显现为无限者,其中任一不再成为特殊 的王国,两者的和解就造成了认识上的理解与和解。 换言之,知识是从人类自我认识开端的,人类自我意 识对于主体保持自由和对于灵魂的追求,以及源自于 对人类苦难和弊端的反思,都在积极保持个体自由的 情况下,对于所追寻的普遍抽象意识给予了最为深刻 的发展。而这种区别于日常意识,从日常意识中分离 出来的最为深刻、普遍的抽象意识,即我们所说的宗 教意识。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