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熔炉(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地狱熔炉(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作者: (英)斯蒂芬·沃尔什|译者:白平华//刘亚华
出版社: 航空工业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地狱熔炉(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ISBN: 978751650714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在伏尔加河畔进行的这场大规模战役中,纳粹德军被 苏军击败。而仅仅几个月前,苏军还处于被德军歼灭 的边缘。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2年9月13日开始打响,一 直持续到1943年2月2日,以德军的最终投降而告终。 与1945年4月柏林战役的形势完全不同,在斯大林格 勒战役期间,与苏军对垒的绝非一支兵员严重匮乏并 充斥着年老者与青少年的部队,而是一支兵员多达30 万人的精锐部队——德军第6集团军,指挥官是希特 勒的爱将弗里德里克·保卢斯上将。斯大林格勒是苏 军逐渐恢复元气的强大堡垒,同时也是德军日益走向 衰败的精神坟墓。虽然还需要3年时间才能够完全击 败纳粹德国,但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天平开始 朝着不利于东线德军的一侧倾斜。 当然,在斯大林格勒的灾难性失败,并没有使德 军立即全线溃败,但在1943年2月之后,德军军官中 已经很少有人再对胜利抱有太多幻想。另一方面,对 于希特勒而言,即使私下里可能非常担心东线的胜利 将从自己的手中逐渐溜走,但他仍然相信,士兵们坚 定的斗志以及对于纳粹党的狂热忠诚,是战争取得胜 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德国人而言,自从1806年普鲁 士军队在耶拿一奥尔斯塔特会战中被拿破仑消灭以来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是他们所遭受的唯一一次惨重失 败。现在,德军面临的是从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恢复过 来的决意进行复仇的敌人,而自己正在进行的则是一 场毫无希望的战争。对于苏联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 标志着他们已经从1941年6月以来遭受德国入侵的噩 梦中成功存活下来。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德军发起了一场规 模空前的军事进攻——“巴巴罗萨行动”,参战部队 的数量、作战行动的规模以及战争的残酷程度,都是 史无前例的。“巴巴罗萨行动”是希特勒为了在东方 获取“生存空间”而发动的种族战争,一旦取得胜利 ,德国即使在遭到同盟国封锁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获 得战争所需的农业与经济资源,为德国实现“千年帝 国”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大规模战 争,将彻底摧毁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敌人——社 会主义苏联。希特勒认为,苏联已经被国际犹太人所 渗透,而且终将落人犹太人的控制之下。另外,在希 特勒的眼中,消灭苏联之后,狂热好战的英国首相丘 吉尔将被迫承认德国控制欧洲的既成事实,进而与自 己进行媾和。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德军成功运用了自身娴 熟的技战术,但并没有如希特勒所愿,通过一场决定 性战役彻底击败苏联。为何在1939年9月至1941年11 月取得了巨大胜利的德国,到1941年底却没有取得对 苏战争的全面胜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德国在东线 战场失败的诸多原因,均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有力的 证明,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军的作战方式,即众所 周知的“闪电战”战术。德国陆军对于战略的理解源 于19世纪“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概 念。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德军认为在一场具体 的战役中,通过发挥自身的战术优势消灭敌方军队, 就能够取得战略性的军事胜利,进而实现战争的政治 目标。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拒绝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德国在1914年开始实施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之 所以失败,并非由于战场指挥官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战 术缺陷,而是因为计划自身脱离实际,除非英国与法 国采取自杀性的战略与战术,否则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 乍一看来,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2日期间 在法国取得的重大胜利,似乎验证了“通过一场战役 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大规模的 步兵、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的协同,德国实现了自己 在1914一1918年始终无法实现的目标。正因如此, 1940年6月之后,德国军方很自然地得出了这样一种 结论:在现代工业化时代,通过战术优势也可以实现 “通过一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战略。然而 ,德军之所以在法国大获全胜,原因在于英国与法国 军队毫无战斗力,根本无力与德军强大的机动作战力 量相抗衡。而且,在德军借助大规模战斗对“通过一 场战役取得战略性军事胜利”的概念进行验证的过程 中,英法军队几乎不堪一击,根本不可能对德军构成 威胁。因此,对于德军来说,其战斗概念并没有得到 充分检验。正是由于德军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有意 或无意),帮助我们解释了德军之所以在1941年“巴 巴罗萨行动”和1942年“蓝色行动”中失败的原因。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