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 校注:汤漳平//王朝华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5.70
折扣购买: 老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ISBN: 978710110074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章   【题解】   本章为全书之总纲。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之所以和其他诸家不同,正是因为它提出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形上观念之“道”。在这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天地、万物均由“道”所化生。“道”深邃而奥妙,要认识它,应当经历从“无欲”到“有欲”的认识过程。老子在本章中开宗明义,提出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道、名、有、无、玄、妙等,这对于下文的展开论述,无疑起到纲领性的作用。本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往大都译成“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引自任继愈《老子新译》)。这一解读值得商榷。老子一开始就推出他的“道”论;他著五千言的目的是为人所接受,因此,难以设想他会一开口就摆出一副玄学家的架势来吓唬人,历来许多学者都注意到《老子》语言之美、音韵之和谐,其目的是明显的,他要借助韵律和语言美来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使之为人所接受。朱谦之在《老子校释》中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高诱注云:‘《淮南?泛论训》曰:“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伪《关尹子》推而广之,谓“不可言即道”。’实则《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也。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也。自解《老》者偏于一面,以‘常’为不变不易之谓,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林希逸),于是可言之道,为不可言矣;可名之名,为不可名矣。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老子一章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朱谦之此说体会到《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即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的状态中,“道”、“名”也不例外。这一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可谓得其本心。有人认为将老子的“道”神秘化,起源于西晋的王弼,是他在注中首先将“道”神秘化,其实是冤枉了他。因为他不过是承袭庄子的观点而已。真正最早将“道”神秘化的应当是庄子。庄子在《知北游》一篇中,以泰清和无穷、无为、无始的对话来谈论道,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既然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岂非成了神秘莫测的东西?庄子虽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却将其引向神秘的轨道,读者须认真加以区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3)。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   【注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知而可行,但非恒久不变之道;名可以据实而定,但非恒久不变之名。常道,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及北大汉简本均作“恒道”,“常名”作“恒名”,后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恒”作“常”。本章中之四处“常”皆应作“恒”。“名可名”在北大汉简本中作“名可命”。 1.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为全本。 2. 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极为经典的著作,以权威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3. 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4. 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