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明朝那些事儿(第3部太监弄乱的王朝增补版)
ISBN: 9787559601575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多年来畅销不衰,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 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 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 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 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 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 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 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 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 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 ,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 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 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 ,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 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 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 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 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 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 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 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 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 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 ,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 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 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 ,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 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 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 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 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绝不 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 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 ,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 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 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 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 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 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 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 维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不细说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 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 废话我实在不愿写,估计大家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 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 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 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 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 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 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 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 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 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 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 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 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 ,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 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 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 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 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 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 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 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 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 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 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 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 ,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 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 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 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 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 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 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 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 的一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 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 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到您这里就 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 举。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 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 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 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 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 主的美名。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 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 —“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 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 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