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翻译大师们

那些翻译大师们
作者: 刘克敌//李酉宏
出版社: 金城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86
折扣购买: 那些翻译大师们
ISBN: 9787802512283

作者简介

李酉宏,山东蒙阴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企业、学校、机关、媒体等行业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涉足文学创作,部分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文学教育》、《大众日报》等报刊。此外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有浓厚兴趣。现供职于山东省新泰市教育局。 刘克敌,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已出版有《陈寅恪与中国文化》、《花落春仍在——吴宓与<学衡>》、《国民素质与教育》、《百年文学与大学》、《梁漱溟的最后39年》、《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万字。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陈寅恪研究、现代学术思想史和大众文化等。

内容简介

把翻译当做艺术 林语堂的译作,现在能看到的较早的是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林 语堂时事述译汇刊》。但他早在1924年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 的一个紧要提议》,涉及常见的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论 著还有《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词典》、《就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议》、《论译诗 》、《译乐隐词》、《英译黛玉葬花词》等等。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 面进行评述,或从翻译实例出发进行剖析,都展现出其深厚的中英文功底。 1933年,林语堂应邀为友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作序,他总结了近 百年来的翻译现状,结合自己的翻译心得,洋洋洒洒写成了近万言的序言— —《论翻译》。在这篇序言中,他在中国翻译界第一个提出:翻译是一门艺 术,译者要做一个翻译家,而不是仅仅满足做一个翻译匠。 要把翻译当做一门艺术,对译者就必须有严格的要求。林语堂认为译者 需做到三条:一是对原文内容有透彻的了解;二是有相当的国文水平,能写 清顺畅达的中文;三是有正确的翻译标准。在他看来,以前关于翻译问题的 论述文章,大多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基本上是个人的经验介绍,没有从 根本上作学理的剖析。因此林语堂提出:讨论翻译必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 题,翻译是译者的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可以说,林语堂是中国翻译史上 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之基础的人。 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这虽然比严 复提出的“信、达、雅”晚了些,内容也基本一致,但仔细比较一下还是有 区别的,特别是“雅”和“美”之间。最关键的是,他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 标准定位为翻译者的三种责任,即译者对原著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对艺 术的责任。三个责任俱备者,可以称作真正的翻译家。此外,他还总结前人 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而不是以字为主体 的“字译”。他还提出了“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 须通顺。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关于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 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 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是翻 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当然,他的翻译成就并不仅仅在此。他的一位朋友曾对他开玩笑说:你 最大的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这话不无道理 。林语堂对此颇为自得,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并请梁启超手录此联,挂在自己那所有不为斋的墙壁上。这是林氏书房里 最重要的装饰。 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先彻底消化要翻译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 ,用自己的创意呈现给读者,如此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让一般的 西方读者容易了解。他的这种翻译风格完美地体现在了《论语》的翻译上。 《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首先是书名,他将《论 语》译作《孔子的智慧》,这就把抽象的符号形象化了。其次,他不从“学 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整本书分门别类地重新编排,分了很 多小题目,如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 论政治、孔子论教育,等等。另加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中的 《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从而形成一本合乎逻辑、有头 有尾、有说理有故事、可读性极强的书。西方读者从中感受到孔子是个有血 有肉的人,领悟到儒家学说几千年来如何慢慢深入中国人心的。 他翻译老子的《道德经》,译名为《老子的智慧》,在透彻准确地理解 原文的基础上,通篇利用自由诗体的风格,把文辞奥博、语义精微,连中国 的读书人都认为高深莫测、难以言传的老子五千言,译得行云流水、明白晓 畅。 如果说《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侧重于向西方人介绍中 国文化的话,那么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人生活的著作,当首推《京华烟云 》,这部作品使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38年8月,林语堂寓居巴 黎,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但因故未能译成。此时他 突发奇想,为何不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反映当代中国老百姓生活 的长篇小说,使西方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呢?于是他用一年的时间,以 英文创作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 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及恩怨情仇。读者从中看到了辛亥革命、清 朝覆亡、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 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笔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等等, 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通篇没有一个坏人,旧 式小姐恬淡而充实的生活,犹如一幅美到静谧的水墨画,充满了浓郁的中国 风味。 它最大的贡献,是把中国介绍给西方,使西方人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可以这样说,几十本泛泛介绍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描写中国的书来得有 效。前者犹如从门外伸头看中国社会,而后者却如同请你进去,随处散步, 领赏景致,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一起愤怒。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短短六个月内就行销五万余册 ,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 林语堂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不单 纯靠文字的精湛,更是基于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 作品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恋,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还广泛 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与 此同时,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为推动西方了解中国和中西文 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轰动欧美文坛,影响深远,被翻译成多种 文字。其中有的被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作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 视作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许多外国人在提到中国文化与思想时,古代 是孑L子,现代则是林语堂,这足可见他的作品对沟通中西文化、促进双方 彼此了解的影响。1975年11月,在国际笔会41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国际 笔会副会长,同时,他的《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海外的这段时间,林语堂本人就象征着“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举 手投足都可以看做翻译的化身。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 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做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 、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他不愧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P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