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格式要点规范与技巧第2版)
ISBN: 9787302490791
《公文写作范例大全: 格式、要点、规范与技巧》一书作者 岳海翔,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公文写作研究近30年,具有丰富的公文写作实践经验,先后在国内秘书类和写作期刊上发表论文5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和辞书120余部,深受读者欢迎。 舒雪冬:河南遂平人。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主持或参与省(部)、厅级科研项目12项,曾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第一章 公文写作基本知识 什么是公文?自古以来,定义甚多,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取其共识,公文是公务活动的产物和工具,是公府所作之文,是公事所用之文。换言之,公文是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活动中使用的具有特定效能和广泛用途的文书。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国家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认识公文的内涵、特点是写好公文的先决条件。 公文是政治的产物,是政治的“晴雨表”。在各类文体中,公文是与政治因素关联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文体。 第一节 公文的含义 一、公文的含义 公文属于科学文章中的应用文体。应用文是非常庞大的文章类群。私人信件、留条一类的短文,都属于应用文,而公文则是应用文中具有特殊规范的一种。从把握公文的本质,并从确定公文在应用文中的类别以及辨别公文自身种类等角度出发,有必要对公文进行准确的定义。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用来办理公务、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公文办理公务,就是以文字的形式实施管理。公务还包括内务和外务,即内部管理和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公务还分为政务和事务,政务是社会组织领导所主管组织的人员安排和组织发展的大事;事务是社会组织全体成员从事的业务性、日常性的工作。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条规定,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公文是办理公务的工具,工具性是公文的本质属性。 二、公文的分类 1. 按公文的行文关系划分 下行文 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向下属机关发送的公文。这类公文一般包括命令、决定、决议、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和意见(下行)。 上行文 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例如请示、报告、意见(上行)。 平行文 平行文是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往来的公文。此类文书常用的有函、议案以及一些通知。 泛行文 泛行文是指面向社会,没有特定的主送机关和行文方向的公文。常用的形式包括公告、公报等。 2. 按公文的性质作用划分 指令性公文:指以各级领导机关或领导者个人名义制发的,用以施行领导和指导工作的公文,包括决议、命令、决定、批复、指示性通知; 报请性公文: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请求指导和批复的公文,包括请示、报告、意见(上行)等; 告知性公文:指公开发布重大事件、重要事项,或者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的公文,包括公报、公告、通告、通知、通报、通知性的函; 实录性公文:指对有关情况进行记录整理而形成的公文,如纪要; 多用性公文:包括函、批复、意见、通知; 商洽性公文: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的公文,如函。 3. 按照公文的来源划分 外发公文:指本机关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公文; 收进公文:指本机关收到的外单位发来的公文; 内部公文:指本机关制作并在内部使用的公文。 4. 按照公文的秘密程度划分 绝密公文:指内容涉及最重要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损害的公文,最长期限30年; 机密公文:指内容涉及重要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公文,最长期限20年; 秘密公文:指内容涉及一般的国家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的公文,最长期限10年; 普通公文:指内容不涉及任何国家秘密,可以在各级机关、各有关单位内部广泛传阅的公文。 5. 按照公文的紧急程度划分 特急公文:特急件,指事关重大又十分紧急,要求以最快速度制发和办理的公文,必须1天内办理完毕; 急件公文:加急件,指涉及重要工作,需要从快制发和办理的公文,即3天内办理完毕; 常规公文:平急件,指按正常程序和速度制发和办理的公文,一般应在一周内办理完毕,最长不得超过15天。 6. 按照公文的地位划分 法定公文:指党和国家在公文管理法规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规范的体式、严格的行文规则和处理程序,一经印发即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文。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的15类公文; 普通事务性公文:指各级机关和各类组织在法定公文之外处理日常工作经常使用的公文。这类公文没有法定的格式和效力,一般不用来行使职权,只作参考、存照或证明之用。其体式也无明文规定,只有惯用种类、格式及约定俗成的写法,灵活性比较大。如总结、简报、计划、调查报告等。 7. 按照公文的适用范围划分 通用公文:指各级机关和各类组织普遍使用的公文,既包括法定公文,又包括其他常用应用文; 专用公文:指一些具有专门职能的部门在其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使用的、具有专指内容和特定格式的公文,如司法公文、科技公文、外交公文、财经公文等。 8. 按照公文的载体形式划分 纸质公文:是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公文,是使用最为普遍的公文; 磁介质公文:是以磁带、磁盘、磁鼓等磁性材料为物质载体的公文,如录音文件、录像文件、计算机文件等; 光介质公文:是以感光材料如胶片等为物质载体的公文,如照片公文、缩微胶片公文、光盘公文等。 第二节 公文的特点和作用 一、公文的特点 公文,全称公务文书,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用来办理公务、有一定格式的应用文。 从公文的概念中可以提取出公文的特点来。作为客观事物的公文的特点和作为客观事物运用的公文写作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1. 公文内容的公务性 公文的“公”,指的是社会组织。个人的感受认识,只能用文学作品或者一般科学文章来表达。但是,不管是起草者个人,还是领导个人,都不能用公文来表情达意,抒发个人情感。只有在承担职务的前提下,并且只能是社会组织的最高领导才能代表社会组织发出公文。公文的内容必须是反映和传达社会组织的公务信息。党纪国法都规定了公文内容的范围和性质。 2. 公文格式的规范性 公文的格式,有惯用格式和法定格式两种。惯用格式,是在长期的公文处理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没有严格的限制。如普通公文中计划和总结的格式。法定格式则是权威机关以法规或者国家标准的形式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格式写作。法定公文中的行政公文和党务公文,由有关机关及部门通过法规性公文规定了严格的格式。还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公文格式同时又是程式,呈现出公文写作和办理的程序性。 公文格式的规范性,是公文本质特性的发展,是公文写作和办理的需要。公务具有公众性和同一性,对社会组织成员产生一致的认可、制约和指挥,否则社会组织就不可能运作。相应地,反映和办理公务的公文,也就形成了格式和程式,显著提高了公文写作和办理的效率。我们完全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进步,公文的规范及格式会更加科学、严谨,公文写作和办理将会实现数学化和自动化。 3. 作者和读者的指定性 文学作品的作者是个人。一般科学文章的作者也同样是个人或者是个人之间的自由结合。读者一般是没有限制的。但是,公文的作者只能是法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法人代表或第一领导人。有权利进行公文写作的社会组织,必须依照法律在有关政府部门登记注册。这一社会组织及其第一领导人,就成为公文的法定作者。至于动笔起草公文初稿的人,如秘书,应称为起草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作者。公文的读者也是特定的,在公文格式上有专门规定,即“主送机关”“抄送机关”和“传达(阅读)范围”。有一点要注意,有的告知性公文如通告,指定了读者应包括发出公文的社会组织之外的社会群众。 4. 法定权力的制约性 公文的这一特点在科学文章中是独一无二的。公文只能由法定的作者发出。法定的作者即社会组织的机关及其部门,都规定了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而公文是这种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的反映。公文写作和办理都有一定的规定。也就是说,对于作者和读者,公文具有法规给予社会组织职权所产生的制约性。制约性在不同的公文中有不同的情况。行政公文的命令,对于公文的接受者具有强制性,如果接受者不按命令办理,就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发出命令的政府机关有权依照法律规定,动用军队或警察等对不接受命令者进行处罚。行政公文的决定,具有国家指挥性和约束力。行政公文的通知,具有规定性、指挥性和指导性。经济公文合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于缔约各方具有确定的制约性,如奖惩、期限等。普通公文的讲话稿,对听众具有领导者所拥有的指导性和指挥性。法规性公文如法律、规章等,其制约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公文正因为有制约性,才能产生现实的管理作用。 二、公文的作用 1. 领导和指导作用 公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进行领导和指导的重要工具。 上级机关通过制发公文,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颁布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各种公务活动,责成下级机关严格按照所发公文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贯彻落实。 上级机关制发的公文不一定都具有指令的性质,有的只对本行业、本系统的业务工作指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要求下级机关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2. 规范和约束作用 在党政机关公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法规的性质,如命令(令)、决定等。这类公文是一定范围内人们行动的准则或行为的规范,具有明显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一旦生效,就必须遵照执行,不得违反。 3. 宣传和教育作用 党政机关制发的许多重要公文,在作出工作部署、提出贯彻要求的同时,往往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阐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以便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一些公文,如表彰性或批评性的通报,本来就是为了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而制发的,其宣传教育作用更为突出。 4. 依据和凭证作用 公文作为处理公务的专门文书,反映了发文机关的意图,具有法定的效力,是收发机关作出决策、处理问题、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凭证。如上级机关制发的公文(决议、决定、批复、通知),是下级机关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凭证;下级机关制发的公文(请示、报告、意见),是上级机关制定决策、指导工作的依据和凭证;平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制发的公文(函),是彼此之间交流情况、商洽工作的依据和凭证。 5. 沟通和联系作用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或其他法定的社会组织,都要通过制发公文联系和商洽工作,传递和反馈信息,介绍和交流经验。正是在各种纵向、横向的联系和沟通中,上情得以下达,下情得以上报,思想认识得以统一,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 《公文写作范例大全: 格式、要点、规范与技巧》一书 内容全:全书囊括了所有的公文种类,让读者一册在手,万事无忧。 案例多:针对每种公文形式,都给出了典型实例,让读者可以参照仿写。 内容新:书中的案例,尽量采用最近两年的真实公文,这样更具有权威性。 讲解细:针对每种公文形式,都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方法和相关规范,让读者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