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故(少年版)/中国经典

中国典故(少年版)/中国经典
作者: 徐尚衡
出版社: 江苏少儿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中国典故(少年版)/中国经典
ISBN: 978753465911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释义】 焉:怎么。不进老虎洞,怎能捕获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 得成功。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例句】 李敖《论中国女性》:“她(班昭)两个有名的哥哥,一个是写《汉书》 的班固,一个是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 【故事】 东汉初年,**历史学家班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正所谓“龙生 九子,志向各异”,长子班固潜心著史,写成《汉书》;二儿子班超投笔从 戎,建功边陲;女儿班昭巾帼不让须眉,续成《汉书》未成部分,传为千古 佳话。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窦固率**打匈奴,班超随*出征。他在战斗中屡 立战功,深得窦固的信任。为了扩大战果、巩固边防,东汉**重新设立西 域都护府,窦固派班超和另外一名官员率领三十六名士卒前往西域。到了鄯 善国(今且未、若羌、罗布泊一带),鄯善国国王对汉朝的使者十分尊敬。没 过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变得冷漠起来,不禁使班固起了疑心。班超对情况作 了一番分析,断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现在一定是忙于招待匈奴使者 ,将自己冷落在一旁。 班超决定将匈奴使者杀掉,坚定鄯善王与汉朝友好的决心。匈奴使者带 了一百多人,自己只有三十余人,硬拼肯定无法取胜,必须想个计策才能歼 灭敌人。他把自己想好的计谋对士兵们一说,士兵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切 由大人决定,我们一定奋勇杀敌。”班超激励大家:“不进老虎洞,怎能捕 获小老虎?今夜用火*的办法对匈奴人进行突袭,将匈奴使者及一百余名匈 奴士兵杀掉。只有这样,才能断*鄯善王讨好匈奴的念头,我们才能摆脱险 境。” 三*时分,班超率领士兵来到匈奴使者的住处。他命令十名士兵见到火 光就击鼓,扰乱匈奴人*心;其他人埋伏在营门两旁,匈奴人跑出来就截住 杀死,不让一个漏网。一切安排妥当以后,他便开始放火。 匈奴人被“咚咚咚”的战鼓声惊醒,看到火光四起,吓得不知所措;匈 奴使者带着三十名士兵往外跑,班超身先士卒,冲向敌人,士兵们跟了上来 ,奋力向匈奴人杀去。匈奴人吓破了胆,早已丧失了斗志。班超亲手杀死三 个匈奴人,其他的匈奴人也被汉*士兵杀死。许多匈奴士兵见大门被封锁, 不敢冲出来,与营寨一道化为灰烬。 第二天一早,班超派人去请鄯善王。鄯善王已经得到报告,知道匈奴使 者及带来的一百多名士兵已被汉*全部歼灭,来到班超的住处一看,汉*无 一伤亡。鄯善王对班超十分敬佩,当即表示:一定与汉朝友好,并把儿子送 往汉朝做人质。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 于人。比喻品格高洁,不为利禄所动。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 人邪!” 【例句】 郭亨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道出了正直文人 的心声,一千多年来,陶渊明的傲气和骨气仍在许多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故事】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能尝。肴案盈我前, 亲旧哭我傍。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乡。一朝出 门去,归来夜未央。”彭泽(今江西湖口)令陶渊明一边在县衙后院踱着方步 ,一边微微地晃着脑袋吟咏新作。 一名衙役急急跑了进来,匆匆禀告:“大人,督邮前来巡视,即将来到 县衙,请大人速速做好准备,前去相迎。”陶渊明的雅兴被破坏,皱了皱眉 头说:“知道了,我马上就去。”一想到那个满脸横肉、动不动就训斥下属 的家伙,他心里就不舒服。 督邮是郡守的属吏,掌管监督下属官员。各县的县令见了他,就像老鼠 见了猫一般,拍马唯恐不及,哪敢得罪他。 陶渊明叹了口气,正了正衣冠,迈步向大堂走去。衙役连忙拉住他,悄 声说:“大人,不能穿便服去见督邮,要穿官服,不然就失礼了。”陶渊明 有些冒火:“哪来这么多麻烦事,谁规定的这些俗礼!”衙役低着头回道: “历来如此,请大人随俗。再有耽搁,督邮等急了,只怕要生气。” 一想到要向那狐假虎威、自以为是的家伙打躬作揖,陶渊明的心里很不 是滋味。他昂起头,毅然决然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这些俗礼 约束,去向那仗势欺人的家伙讨好!”他转身回屋,捧出官服和印绶,走进 大堂。他把这些放在案上,对随他进来的衙役说:“你去回禀督邮,说我陶 渊明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弃官而去。”衙役想说什么,陶渊明摆摆手将 他拦住:“我去意已决,不必再说。” 说起陶渊明的家世,也算得上是世家。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 勋,官至大司马,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他的祖父也是不小的官,曾经做过 长沙太守。他的父亲也曾为官,做过一任安城太守。可是到了他这一代,家 境已经衰落,无法与先祖相比。他二十七岁时,家中已是捉襟见肘,入不敷 出,*渐贫困。祖父、父亲的老友看不过,**他做了江州祭酒(官名)。哪 知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败,又自在惯了,没过多久就辞官不干了,返回故 里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以后,他又做过几次官,由于他为人正直, 与鱼肉百姓的官吏们格格不入,官都没当长,*终都是辞官而去。 公元405年秋,年过四十的陶渊明做了彭泽令。县令的官位虽然不高, 但有公田奉养,可以免除衣食之忧,加以彭泽县尚属太平,公务不多,倒也 过得清闲自在。谁知好景不长,十一月里督邮来巡视,他又弃官回到乡里。 这是他*后一次担任官职,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 打这以后,他就躬耕自食,走上了归隐的道路。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品格高洁的有志之士。P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