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模式与人口分布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模式与人口分布
作者: 李小帆|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67.49
折扣购买: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模式与人口分布
ISBN: 9787522533889

作者简介

李小帆,男,1988年8月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为武汉工程大学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湖北省社科基金1项,湖北省软科学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相关课题10余项,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上发表区域经济、经济地理、资源环境方面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武汉市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提名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群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经 济空间布局的主要载体,一系列的城市群发展规划应运 而生。2015年国务院批准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 划》后,《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 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 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陆续出台,我国 进入了城市群竞争的时代。城市群一般由若干个特大城 市和大城市聚集而成,它在地域上集中分布,联结大都 市区,具有多核心、多层次的特征,是一个庞大的城市 集团。发展城市群不仅可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 用,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城市群 内各次级城市的发展进步。因此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把城市群作为重点,协调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 新,成为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思路和方向。《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 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 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 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随着系列规划的出台和战略地 位逐渐凸显,我国城市群发展迅速,在《纲要》中共提 及19个城市群,并分成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和培育发展 3个大类,其中优化提升类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成渝、长江中游共5个城市群,发展壮大 类共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 部湾共5个城市群,培育发展类包括哈长、辽中南、山 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 黄、天山北坡共9个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两横三纵” 的城镇化战略空间格局,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群依 然是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深入推进以人为核 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方向之一。 城市群的发展是政府和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 群建设能够通过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支 撑布局、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人口 和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集聚创新要素,提升 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群发展也是推进人口城镇 化,完善城市规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 战略手段。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成果显著,19个城市 群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总量, 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 ,但也陆续出现了部分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快速集聚、人 口密度持续提高等人口分布问题,以及城市治理难度增 大、风险隐患增多等城市发展建设问题。与此同时,还 有相当一部分大中城市存在产业支撑不强、功能品质不 高的问题,不少县城和小城镇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 方面存在短板,人口和产业吸引力不足。整体看,我国 城镇人口分布“头重脚轻”的现状比较突出,需要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