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188.00
折扣价: 120.40
折扣购买: DK魔法百科
ISBN: 9787522524726
著者简介 顾 问:[英] 索菲·佩奇(Sophie Page),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专长为中世纪魔法和占星术。撰写前言者:[英] 苏赞娜·利普斯科姆(Suzannah Lipscomb),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教授,历史学家、作家,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院士和高等教育学院院士,专长为 16 世纪的英国、法国历史。编写者:[英] 托马·屈桑(Thomas Cussans),自由职业的法国历史学家、作家,一系列畅销历史地图集的出版人。[英] 约翰·法恩登(John Farndon),作家、剧作家、作曲家和诗人,剑桥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皇家文学基金会研究员。[英] 安·凯(Ann Kay),文化史的作家和编辑,拥有艺术史硕士学位。[英] 菲利普·帕克(Philip Parker),历史学家、前英国外交官和出版人,也是一位广受好评的作家和获奖编辑,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读史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译者简介 由美,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曾从事科幻图书编辑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译者,译有《科幻界漫游指南》《其主之声》《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等社科文艺类图书十余种。 校注者简介 韦用武,德国班贝格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曾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隐秘愿景:西方神秘学研究”“奥秘世界:西方神秘学前沿领域研究”交换项目,主讲“西方神秘学研究基础”系列线上讲座。
恶魔与现代女巫的诞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恶魔学 在文艺复兴时期受过教育的欧洲人看来,巫术的核心就是恶魔。恶魔被认为是邪恶的灵体,它们能够获取神秘力量,但无法超越上帝创造的自然世界的范围。恶魔学(对恶魔的研究)借鉴了各种早期文化,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对恶魔和邪神的信仰(参见第 18 页—21 页),早期的伊斯兰文化中的镇尼(参见第 78 页—81 页),以及古希腊文化中的守护神(daimon 是表示此类神灵的词语之一)。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对上述思想加以扩展,比如奥古斯丁曾断言恶魔是存在的,而且它们可以进入人的身体。 为撒旦工作 在基督徒的观念中,撒旦也被称为路西法、巴力或别西卜,他是众恶魔的王子,恶魔们辅佐在侧。撒旦作为恶魔之首是文艺复兴时期恶魔学的核心角色,这一事实既是基督教信仰中恶魔研究的根基,也鼓励了对所谓恶魔魔法实践者的异端指控。在 16 世纪 80 年代《巫师的恶魔狂热》一书的序言中,法国哲学家、法学家让·博丹引用了一段更早的文本,强调人们不应与恶魔签订协议。文中说:“……恶魔是上帝及人类的无畏且无情的敌人。” 人们还认为恶魔屈服于《圣经》中的所罗门王—因此所罗门仪式非常重要,此类仪式能够调用圣力,在仪式魔法中控制恶魔(参见第 143 页)。 知晓其名 受基督教天使等级制度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神秘学文本通常按重要性顺序列出恶魔的名字,并附有召唤每个恶魔所需执行的特定巫术的细节。这些等级系统的不同版本在民间流传,特别是 17世纪中期《所罗门的小钥匙》的“召魔术”部分,列出了 72 位恶魔。研究者认为这份所罗门式的名单是根据《恶魔的伪国》编写的,而后者构成了阿格里帕的学生、荷兰医生兼神秘学家约翰·维耶尔所著《论恶魔的伎俩》(1563 年)的一部分。 魔鬼代言人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职人员和哲学家经常描绘女巫如何与众恶魔以及撒旦本人合作;许多人撰写了关于女巫本质及其与恶魔互动的详细指南。关于女巫与恶魔的关系,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恶魔必然受到女巫的控制,而另一些人认为恶魔也可能是女巫的帮手。颇具影响力的英国清教神职人员威廉·珀金斯则认为,与撒旦结盟是定义女巫的条件之一。在他看来,不存在所谓的“好”女巫,因为所有的女巫都与撒旦为伍。他的主要著作《论永受诅咒的巫术技艺》(1608年)把这一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思想介绍到了英国和北美。 恶魔的影响 许多书中详细描述了涉及恶魔的巫术,其作者经常使用“邪术”一词来描述这种恶意魔法,比如德国教士海因里希·克雷默所著的《女巫之锤》(1484 年)以及意大利神父弗朗切斯科·玛 利亚·瓜佐的《邪术概略》(1608 年)。这两部作品以及让·博丹的作品都在猎巫运动(参见第 178页—181 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博丹同样坚信恶魔的存在,他坚决反对巫术,并参与了对女巫的迫害。荷兰医生约翰·维耶尔在《论恶魔的伎俩》(1563 年)中采取了反对迫害的立场,然而这与传统的反巫术教条是相悖的。他认为巫术源于妄想或精神不稳定。 现代女巫的出现在现代欧洲的语境中,巫师是指与恶魔有牵连的女人,这一概念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巩固,大多数巫术审判案都是针对女性的。民众在为自己的不幸寻求超自然解释时,往往会把矛头指向邻里中的贫困女性,尤其是单身的贫困女性。人们也认为女性更容易受到魔鬼的影响。珀金斯在《论永受诅咒的巫术技艺》中宣称:“女性是孱弱的性别,她们比男性更早被魔鬼幻想缠住。”此类观念与“邪恶巫婆”形象一样,延续了数个世纪。 作为魔法百科图鉴,本书收集了丰富的视觉资料,解析了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又提供了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 内容比较侧重于文艺复兴神秘文化及近现代魔法流派:巫魔会、共济会、玫瑰十字会、恶魔学、卡巴拉、赫尔墨斯主义、神智学、黄金黎明协会等热门神秘学话题一网打尽; 广泛收录了从史前时代开始、跨越古今中外的魔法神秘学知识,总览埃及、希腊罗马、北欧、美洲、非洲等各地区的魔法遗产; 时间线索清晰,目录方便查询,并提供中英对照的魔法术语表及术语解读,人物、流派、著作等的译名对照表; 简中版特别附录,增补了由国内神秘学研究者撰写的万字中文版导读,40多条增补注解条目,补齐重要的神秘学知识点及必要的学术研究辅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