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

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
作者: 张庆祥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
ISBN: 9787121337925

作者简介

张庆祥,1962年生于台湾省台北新店中岭山,自幼慕道,好圣贤书,少年时好游于宗派之间,叩求人生解脱真理。 三十九岁奉先师之命,重回儿时故乡,开山建设中岭山禅院,每月兴办“黄庭禅修”课程,宣讲源自本心本性的解脱之道。 至今著有:《失落的内心》、《心即是气》、《清静经释义》、《拨云见日》、《发而中节》、《中庸首章释义》、《净相系列》、《误会集》、《直指人心》、《含爱的饮食》等书籍,及录制《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道德经》、《庄子》、《论语》、《黄庭禅坐》等有声光盘。 2009年初,应作家张德芬之邀,将中华文化“黄庭禅修”课程带回祖国,为宣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国粹而努力。

内容简介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 求于气。”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言”?一般人只把 言解释成说话,但这言字不只代表说话,有时一个人 不必说话,也能清楚传达所要表达的意念,那些通称 为言。 例如:你的举止、作为、眼神……等,都可以充 分地表达出你的意念,这些都可以称为言。好比我们 看到一个人,两手插腰,眼睛斜斜地瞪着你,你马上 知道他心里可能对你有所不满了!有时人们用肢体语 言来表达内在的声音(言),比直接通过语言说明还 要清楚、还要具体。因此,你的肢体语言也在言字的 范围内。 又如你走在狭窄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长者,也许 你们俩人都没说话,但是你马上躬身退步让路,这个 举止在表达什么?这个举止已完整地表达出你的谦让 与恭敬的心意了。如果你与年长者相遇,却站在路中 央一动也不动,眼睛瞪着他,虽然你没说话,这又代 表什么?这已充分地说明你的不敬、你的目中无人了 ! 所以,外在的举止,往往比直接说话更能完整地 表露你内心真正要说的声音,这就是告子所说的言。 所以,言不只包含语言,也包含身体的肢体语言、表 情、作为,甚至包含了还未说出口的起心动念在内。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告子所 说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什么意思?“得”是 有所成就的意思。告子把言和心放在一起,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人说话没有内涵,举止不中规矩,动容 周旋不中节度,那你说他的心能修得多好,这是不可 能达成的。” 告子的意思是说,修行从哪里开始?第一步就是 外在的言行举止、规矩、礼貌、作为,起码要像个样 ,这个人才有可能修出善良的心地。 这话听起来似乎无可疑议,但反过来说,我们也 常看到一些修为多年,礼貌规矩一流,外相及功业皆 堂堂的人,然而内里实在只是个伪君子而已!所以, 如果只靠外在的言语、举止、穿着、礼貌、作为等征 兆,来判断一个人内在的心性是否有所成就的话,有 时固然会准,但岂不闻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吗 ?可见很多时候表里并不是一致的。 告子这话虽也有不错的立意,但也有疏漏之处, 就是硬把属于内在心性的成就与否,完全交给外在的 言去决定了!这把内外本末给颠倒了,弊端便是让后 世有志于心性修为的人以为只要努力地修饰外面的言 行举止,或是经营功业上的伟大成就,就等同于是在 修持自己的心性了! 这种把心与言的本末倒置,不从内里扎根,只去 雕饰外在末节的修法,沦落到最后,岂不是变成专门 在训练一批虚伪造作的人吗? 所以,孟子说告子的这前两句话是有问题的,这 张德芬作序 心灵讲师暨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新解修心双经典——《孟子心气说》与《中庸首章》 知名身心灵作家张德芬 知名作家李欣频 心灵治疗师安一心 力荐 《孟子心气说》短短三百多字,读通即能养“浩然之气”; 《中庸首章》不过一百零九字,懂得便可解脱无尽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