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娜玛利亚的故事:生命史、记忆和政治认同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生命史、记忆和政治认同
作者: (美)丹尼尔·詹姆斯|责编:卫纯|译者:刘倩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生命史、记忆和政治认同
ISBN: 978710807306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丹尼尔·詹姆斯(Daniel James,1948-),印第安纳大学拉丁美洲史Bernardo Mendel教授,著有《抵抗与整合:庇隆主义与阿根廷工人阶级(1946-1976)》(Resistance and Integration: Peronism and the Argentine Working Class, 1946-197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与约翰·弗伦奇(John D. French)共同主编《拉丁美洲女工的性别化世界:从家庭、工厂到工会、投票箱》(The Gendered Worlds of Latin American Women Workers: From Household and Factory to the Union hall and Ballot Box,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译者简介] 刘倩,1972年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工作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海外汉学译介,出版译著有《浦安迪自选集》(合译,2011年)、《全球的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合译,2012年)、《剑桥中国文学史》(合译,2013年)、《小说家拿破仑》(2015年)、《简·奥斯丁的教导》(2017年)等。

内容简介

其实,贝里索还有另一个记忆空间。如果游览者离 蒙德维迪亚大道足够远,她就会遇到一个开阔的、草地 覆盖的空间。这个空间形状不规则,草很少修剪,到处 是裸露的空地,上面扔着垃圾。这个空间中央,是一座 白色混凝土纪念碑。正面,拾级而上,一大幅画覆盖了 整个立面。台阶两旁的混凝土已经开始剥落了。画面由 贴在混凝土上的瓷砖拼合而成。艺术家用缠绕着黑色大 锁链的两只粗壮手臂构成了画面主体。锁链顶端,可以 看到两只手挣断了锁链。旁边有一个工厂大烟囱。锁链 断裂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火球,或者说是一个光灿灿 的太阳。太阳上方的纪念碑最顶端,有一个暗淡的人物 轮廓,他举起胳膊,伸出手掌。这个人无疑是庇隆—— 很容易认出来,因为这是他向民众挥手示意的标志性动 作。实际上,如果看得更仔细些,我们还会发现这个纪 念碑的关键所在。这个规划得不太好的空间,是10月17 日广场(Plaza 17 de Octubre)。打破的锁链,代表 与工厂体制有关的剥削的锁链,这是社会主义图像学( iconography)中的一个熟悉符号。打破束缚,为获得 解放的人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而领导这个新时代的人 是胡安·庇隆。 不同于“城中心”颂扬的国家团结和社区和谐,这 座纪念碑对贝里索的庇隆主义历史提出了另一种理解方 式。在这个广场,这个劳动社区也是斗争的社区,表现 为挣脱锁链的强有力的胳膊,表现为吞噬旧秩序的火焰 。对当代庇隆主义而言,这是一个难以表彰的故事。贝 里索纪念10 月17 日五十周年的官方活动,是在城中心 庇隆和艾薇塔的半身塑像前举行的,远离了那些在废弃 广场上的世界末日图像。显然,“城中心”的各种形象 和纪念物所唤起的和谐意象,代表了贝里索很多工人阶 级庇隆主义者的需要。但同样也可以说,就像我们将会 从玛利亚·罗尔丹女士证词中看到的那样,很多像她那 样的庇隆主义者,也认为自己会受到体现在这座白色混 凝土纪念碑中庇隆主义意象的吸引。 “城中心”还有另一座纪念雕塑。这座雕塑指涉的 不是根源于贝里索久远过去的符号,而是相对较近的、 1976—1983 年阿根廷军政府时期的经历。这就是失踪 者纪念雕塑。由于战斗性的劳动历史和强大的庇隆主义 传统,贝里索受到了军政府的特别关注。从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庇隆主义左派和游击队组织的相关团体在 社区成了一种显眼的存在,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一方 面,它们是反对关闭另一家冷冻厂即斯威夫特工厂的各 种艰苦斗争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它们还开始对抗主 导当地庇隆主义的正统思潮。1976 年3 月军队推翻伊 莎贝拉·庇隆政府后,军政府极其残暴地在社区和工厂 内开始执行“恢复秩序”的任务。 贝里索将会成为阿根廷最野蛮的杀戮场之一。局外 人很难触及这一时期的记忆,这基本上不是日常交流的 一部分。在这个社区工作了将近十年时间,我发现这依 然是最难和贝里索人讨论的话题。不过,从简短的逸事 和不经意的评论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关记忆, 如夜 复一夜骤然响起的打破沉寂的自动步枪声,关于邻居的 孩子没有回家、郊坰发现尸体的窃窃私语,军队挨家挨 户搜查整个街区带来的恶心反胃之感。1983 年军政府 倒台时,约160 个贝里索人——大多是年轻工人——“ 被失踪”。很多人被逮捕、被监禁、遭受折磨。还有人 逃离城市,希望安全藏身大城市,或者是终生流亡。 这份遗产是在社区内部很难进行协商的,这从失踪 者纪念雕塑的落成仪式就可以看出来。落成仪式是在 1995年11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举行的。几百人聚集 在“城中心”周围,旁边就是纪念贝里索历史的那幅大 壁画。附近中学的走廊墙壁挂出了几乎所有失踪者的照 片。这些照片都出自家庭相册,被放大过,而几乎每张 脸上都带着专门摆拍时会有的微笑表情。我震惊于照片 上的这些人是如此年轻。他们自信地笑对外面的世界, 笑对自己前面的人生,一个肯定会步入未来的人生。但 每张照片下面的文字清楚说明了事实的残酷。姓名旁边 是失踪日期。日期也含有没有明说的意味。从失踪那天 到不知道具体日期的死亡那天,中间是残酷痛苦的奥德 赛旅程,在这些年轻人的亲友的想象和记忆中挥之不去 。 那天下午晚些时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讲台上,布 宜诺斯艾利斯人权委员会的一位演说家作了简短而热烈 的演讲。接着,几个家庭成员念了失踪者名单。每念到 一个名字,都加重了人群的沉默,人们低头倾听,自己 在心中应对这个名字所唤起的各种感受。打破沉默的, 只有强忍眼泪的声音,还有念到很多名字时回答的 presente(在)。然后,家人上台诉说自己的回忆。最 让人动容的是失踪者孩子的回忆。他们动情地说到他们 如何需要谈论自己的父母,这个仪式和雕塑如何难得地 让他们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此前不曾直面过的悲伤。他 们很多人没有对自己父母的直接记忆,在他们的成长环 境中,父母的生活和死亡通常都是说不得的主题。 无论你是否对阿根廷的肉类加工行业感兴趣,该书的魅力都在于写作。作者围绕“堂娜玛利亚”这位女工口述的形式,吸引你进入阿根廷的政治阴谋和劳工运动的网络中,展示大量信息。之后,作者也没有完全“听信”,他又对女工的口述资料做出了自己的辨析与反思。在口述史风行的今天,这本国际口述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就很有必要介绍到国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