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呆书生乱世活命记)

曾国藩(呆书生乱世活命记)
作者: 朱春龙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08
折扣购买: 曾国藩(呆书生乱世活命记)
ISBN: 9787807698517

作者简介

朱春龙,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近二百万字。已发表长篇小说《官像》,出版长篇历史小说《黎明前的血战》。

内容简介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它就一定不乏惊涛骇浪、 千回百转。 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它就一定充满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梦,它就一定会有异想天开、 错愕惊魂。 作为一名成功者,曾国藩当然不乏那些共性的优 良品质,但更多的却是他遭受的那些异于他人的境遇 。那么,在曾国藩成功的背后,究竟饱尝了哪些不为 人知的艰辛、苦楚,甚至是生死抉择?在这些境遇的 后面,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科举,是封建社会所有士子谋求改变命运的最根 本的出路之一。然而,科举之路却往往布满非人性的 荆棘与坎坷、泪水与鲜血。为了改变命运,曾国藩也 不得不懵懂地踏上这条好似看得见,却又似摸不着, 而且异常艰险的科举之路。 曾国藩最终是以八股登堂入室,顺利地跻身士林 ,成为读书人中的幸运者和科举制度的受益者。然而 就是这个幸运者、受益者,也曾经遇到过刻骨铭心的 挫折,其平生的第一个大跟头,就是跌倒在梦魇般的 科举之路上。 “神话”养成了一颗傲心 在曾国藩看来,科举也就是那么回事儿,远不像 别人说的那么恐怖。 曾国藩,原名子诚,字伯涵,乳名宽一。清嘉庆 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亥时,出生在湖南省长 沙府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 子坪。 曾国藩是地地道道的草根出身。他出生时,家里 虽有几亩薄田,但很难称得上富裕。曾家的祖上都是 种田人,尽管从曾国藩祖父那辈起开始重视读书,但 也没有出现什么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也就无法改变 家族的命运,充其量算是个耕读之家。以曾国藩的父 亲曾麟书(字竹亭)为例,书倒是读了差不多一辈子 ,人也勤奋,但资质平平,无论怎么努力都成效甚微 ,一直到过了不惑之年才考取个秀才。而作为家族的 长门长孙,曾国藩的出生无疑承载了家族无尽的希望 。 这时,只有十九岁的曾竹亭的爷爷曾竟希已年近 七旬,父亲曾星冈三十七岁。在封建社会中,长门长 孙是一个无比荣耀的身份,自然而然就具有其他人难 以比拟的优越地位和不同身价。曾国藩一出生,就由 于这个长门长孙的身份而备受整个曾氏家族的垂青和 厚爱。尤其在曾国藩的曾祖父竟希公看来,曾孙的出 生,是自己一辈子积德行善的结果,更是好人有好报 的具体体现,所以对尚在襁褓中的曾国藩特别垂爱, 呵护有加,“极欣爱之”,一天不看上几眼就像生活 缺少了阳光。在曾竟希的心里,这个曾孙就是曾氏家 族全部的未来和希望。 曾国藩也似乎身负某种特殊使命,从小就“状貌 端重”,联想到成年的曾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的形象,我们不得不相信那不是一朝一 夕的表现,敢情人家打小很会“玩深沉”。儿时的曾 国藩就具有“异举”,其动静坐卧与同龄的孩子截然 不同,有的方面甚至令人匪夷所思。比如,从出生到 三岁,全家人就没有听过曾国藩哭一声。 那个时候,曾国藩的母亲江太夫人终日劳作,操 持着整个家族的里里外外,没有多少时间来专门照看 他,曾国藩的日常起居就由祖母来承担。曾国藩不哭 不闹,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关照,每天不声不响地依 偎在祖母的身边,看着祖母用纺车纺线。看到花开听 到鸟鸣,就会目不转睛地斜着眼睛观看,表现出有所 领悟到样子,就像一个小大人,这让老祖母惊奇不已 。 曾国藩六岁那年,曾祖父竞希公以七十四岁高龄 谢世。曾国藩“哭泣甚哀,执丧若成人”——哭得非 常伤心,异常哀痛。在整个发丧期间,曾国藩表现得 就像是一个成年人。 曾国藩的这些表现的确异于一般的孩子。曾国藩 的不凡之处,似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显现。正所 谓三岁看到老矣。 宠爱归宠爱,厚望归厚望,那不过都属于情感的 范畴。对于曾氏家族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加强对 曾国藩的培养和教育,祈望他能早日成才,早日光耀 曾氏门楣。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国藩已经五岁了。 从这一年的十月起,曾国藩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识字, 从而迈出了平生读书治学的第一步。 曾国藩“诵读颖悟”,聪明过人,属于那种一说 就懂、一点就透的孩子,绝对是一个读书的好材料。 只要具备了这种素质,再加上适当的引导,曾国藩的 前途定会一片光明。看到曾国藩的表现,作为父亲兼 先生的曾竹亭心花怒放,也使曾祖父竟希公越发地钟 爱这个曾孙,对他寄予厚望。六岁的时候,曾国藩仍 然跟着父亲在自家学习。为了更好地培养曾国藩,除 了自己殷殷教诲之外,曾竹亭还特意为曾国藩聘请了 一位叫陈雁门的先生,专门教曾国藩读书写字。这段 在家学习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两年左右。其实这两年, 仅仅就是曾国藩的试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局限于 一些简单的读读写写,相当于上学前班,而真正开始 接受系统的教育则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这一年,曾国藩的父亲曾竹亭参加童试再次落第 ,在家里办了一个名日“利见斋”的私塾,收了十名 学生,一边授徒一边备考,曾国藩就是这十名学生之 一。从此,曾国藩开始接受长达八年之久的开蒙教育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