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238.00
折扣价: 142.80
折扣购买: 水上听华音(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艺术家的故事)
ISBN: 9787547715604
中国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开幕以来,有六百多家中外艺术院团、超过二十二万人次表演艺术家精彩亮相,已成为全球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艺术生产非常活跃、运营效益良好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
让尘封的一百八十六页乐谱发声 2007年12月22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座无虚 席,大剧院开幕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这场音乐会不仅对中国音乐界来说有着非同寻常 的意义,它的影响也是世界范围的。就像世界男高音 歌唱家多明戈先生发来亲笔贺信中所说的:“一个如 此重要的新剧院诞生,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向你们致以我热烈的祝贺以及真挚的祝愿。” 音乐会结束后,担任指挥的陈佐湟带着幸福的疲 惫、成就感与骄傲感,走出大剧院。在这个充满历史 感的夜晚,陈佐湟回想起二十六年前他应小泽征尔邀 请,赴美参加坦格坞音乐营的情景。当时,对中国知 之甚少的美国人用异样的眼光来打量他:“这个在遥 远东方的神秘国度怎么会有人来学指挥?”二十六年 ,他和祖国一起,让世界见证了非凡。 2009年,国家大剧院组建了管弦乐团,由陈佐湟 担任首任总监。来自全世界的一千多名报名者参加多 轮考试,终六十二名演奏家进入了这个乐团。在国家 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场音乐会上,陈佐湟执棒乐团演 奏了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场音乐会虽然合奏难 免显露青涩,但在陈佐湟的记忆中,更多的是兴奋与 激动。“我想到了行内流传的一句话:一场音乐会, 让听众非常高兴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难的是让音乐 家自己高兴。管弦乐团 的艺术家发挥出了平时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高水 平。” 2016年4月,陈佐湟与国家大剧院共同策划推出 了以“中国交响乐记忆”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交响 乐之春”。这场盛事邀请来了全国范围内的十二支交 响乐团,演出了三十四部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国作曲 家创作的交响乐作品。陈佐湟这样评价它的意义:“ 从1916年 萧友梅在德国创作管弦乐《哀悼进行曲》算起, 已经有一百年的时间。很多早期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没 有留下任何音像记载,如今已逐渐被遗忘。我们这代 人如果再不做挖掘、整理,那么许多珍贵的作品就会 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为此,陈佐湟花了很多时间,辗转各种途径,找 到了一批早期作品的谱子,其中挖掘和整理香港已故 作曲家林声翕作品《海、帆、港》的乐谱时,陈佐湟 辗转联系到林声翕的女儿,找到了林声翕的手稿,还 对照乐谱手稿照片进行了细致整理,使这部尘封多年 的作品能够再 度发声。他讲述道:“作曲家林声翕在香港很有 名,而内地人大多没听说过他。我想演他的作品,但 他留存在内地的资料很少,别说现成的音像资料和乐 谱,就连介绍他生平的资料都不易找到。我托朋友打 听,得知他的作品和手稿都在香港大学图书馆内。我 联系到香港大学 图书馆,他们建议让我们征求林声翕女儿的同意 后再演出。在得到林女的同意,拿到《海、帆、港》 的手稿照片后,我发现谱面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 能否演奏我心里直打鼓。因为没有任何前人留下的音 像资料,乐谱的每一个小节我都需要在钢琴上弹奏出 来,进行核对。 一百八十六页的乐谱,一遍核对下来,我发现了 二百多处错误。从这些笔误中,我推断出这部作品还 未被排演过。对于这些错误,我修改得小心翼翼,既 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又要好听,还不能改变原 作风格。我经常为此工作到夜里三四点,然后一大早 醒了又继续看谱。 我有时候想,如果林声翕还在,能打个电话问问 他就好了!”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