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大家精要

莫尔/大家精要
作者: 周晓亮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60
折扣购买: 莫尔/大家精要
ISBN: 9787561388518

作者简介

周晓亮,1949年生,籍贯江西。197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长、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动态》主编、《世界哲学》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休谟哲学研究》《休谟》《<人性论>导读》等。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译著有《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等。

内容简介

莫尔的母亲阿格尼丝(Agnes)出身于官吏家庭, 其父曾任伦敦市的行政长官。莫尔的父母生有三男三 女,莫尔在长女琼(Joan)之后排行第二。莫尔的母亲 早逝,而后其父三次再婚。莫尔对继母十分尊重,堪 称典范,尤其对最后一位继母更是赞赏有加,称他从 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女人。 莫尔在伦敦的圣·安东尼(St.Antony)学校接受 早期教育。这所学校已有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因师资 出众、培养出几位大人物而负有盛名,亨利六世和爱 德华四世国王也曾为其捐款。这所学校的最大特点是 注重拉丁语教育,拉丁语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教 师用拉丁语授课,学生必须用拉丁语来回答问题、进 行讨论和撰写文章。拉丁语原为古罗马人所用,后随 着罗马人的扩张而传播到西欧各地,在中世纪是西欧 各国政治和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莫尔学习成绩出色 ,熟练掌握了拉丁语,这为他后来从事学术著述和处 理国际政务提供了便利。他的许多著作都是用拉丁文 写的,包括那本著名的《乌托邦》。 莫尔约12岁时离开圣·安东尼学校。随后其父把 他送到英国大法官、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莫顿 (John Morton)家中当侍从。把年轻的儿子送到有身 份、有地位的人家里当侍从,是中世纪教育的一种遗 风,有时也被称作“骑士教育”。中世纪的封建主为 了使自己年幼的儿子能胜任将来的职责,常把他们送 到大封建主家里当侍从,学习上层社会的生活经验, 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至15、16世纪,这种风气在欧 洲许多国家已不时兴,而在英国仍然流行。于是有人 评论说,这充分表明英国人对子女缺乏爱心,并批评 用人者是为了得到廉价的仆人。但客观来看,这种教 育方式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它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尽 早独立生活、接触社会的舞台。 莫尔当侍从的经历显然使他获益匪浅,这首先表 现在主人莫顿对他的影响。在莫尔眼中,莫顿几乎是 完美政治家的典型,这可以从他后来在《乌托邦》一 书中对莫顿的高度评价看出来。在莫尔笔下,莫顿不 但是一位德高望重、待人宽厚的长者,而且是一位深 谋远虑、博识强记,经历过种种世运沉浮,处理过各 类重大政务,具有高超治国理政能力的栋梁之材。尽 管莫尔对莫顿的赞扬难免带有对主人尊崇的成分,但 也不妨把它看作莫尔对自己后来从政所追求的一个理 想。此外,莫顿家中的来客大多是宫廷中的达官贵人 和文人学者,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莫尔获得了 许多宫廷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养成了彬彬有礼、 不卑不亢、机智幽默的处世风格,他的这一风格得到 后来许多传记作家的交口称赞。莫尔天资聪颖、机敏 伶俐,据说在莫顿家举行的圣诞剧演出中,他不但在 表演上惟妙惟肖,而且能与观众对答如流、妙语连珠 、谐趣横生,博得大家喝彩。莫顿对这个机灵而又沉 稳的孩子也喜爱有加,不但对他的生活予以关照,而 且对他的未来也寄予厚望。在一次招待贵宾的宴席上 ,莫顿指着莫尔对客人们说:“只要我们能活到那一 天,我们就会看到,这个在桌边服侍的孩子将是一个 非常了不起的人。”(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