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1.60
折扣购买: 互联网+电力营销
ISBN: 9787030551863
第1章“互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互联网+”自提出以来就备受瞩目,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形态。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1.1“互联网+”概述
1.1.1“互联网+”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互联网近20年来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通信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经济 (“+互联网”)阶段。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方式获取或者发布信息,完成交流、沟通的通用型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企业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融合传统行业的零售,在商贸流通领域迅速崛起。第二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深化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经济(“互联网+”)阶段。互联网融入商业生态系统之后,从第三产业开始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深入到实体经济中。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之间经历了从碰撞、抵制、竞争到合作的过程,呈现出顺势而为的融合发展趋势。电子商务、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娱乐和互联网金融等经济活动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三阶段,以物联网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经济阶段。人、工业设备与计算机网络相连接,信息网络和设备连接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构成全球赛博空间(cyberspace)。人类文明经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将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经济。目前,大部分国家还处于网络经济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进入信息经济阶段,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少数发达国家则已开始进入互联网经济阶段[1]。
“互联网+”产生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与传统企业、传统产业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互融合,促进实体经济的新发展。“互联网+”带来的新变革,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业态和新的商业形态。对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国提出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对于“互联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
从“互联网+”的定义可以基本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但是想真正理解它,还需要注意下面三个要点。
一是要走出工具论的狭隘视野,不能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取舍,而是把它当作更具生态性的要素来看待,它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互联网+”与人们的时间、空间、生活、事业、行业、关系、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对“互联网+”进行定义和解读。
二是尽管“互联网+”具有动态性,但其特质仍可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即“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如果连接一切代表了“互联网+”和这个时代的未来,那么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现在真真切切要发生的事情。跨界融合会面临各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即“互联网+”是动态的。
三是切忌孤立地看待、解读“互联网+”。“互联网+”是生态要素,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全局性和系统性[2]。若综合地去看待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和智慧民生,则会发现它们是无法分割或片面理解的“珍珠”,而串起这些“珍珠”的线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互联网+”的引擎就是新基础设施、新生产要素和新分工体系。以前提到的生产要素更多是指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现在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未来将出现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和分工体系,称为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互联网+”社会化协同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变革、开放、重塑融合。只有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才更坚实;只有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表示身份的融合,例如,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3]。
二是创新驱动。之前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道路上。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求变,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和互联网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权利、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有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力量强大的最根本来源是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和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如用户原创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4]。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推进“互联网+”,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去除,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努力创业的人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而连接性存在差异,连接的价值也相差很大,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1.1.2怎么理解“互联网+”
对于“互联网+”,要从不同层次来区别看待、整体把握,以便于更通透地考察、理解“+”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互联网。互联网就是通过连接,形成交互,并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改变了距离、时间、空间,虚拟与现实都成为一种存在,每一个个体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划分到不同的社群、网络。从另外一层意思上讲,互联网产业的企业和从业者也存在一个连接、联盟和生态圈的问题[5]。在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的倡导下,AT&T、思科(Cisco)、IBM和英特尔(Intel)等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Alliance,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第二个层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联网+产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万物互联,无论何种网络,一定不要变成孤岛。
第三个层次:互联网+人。这是“互联网+”的起点和归宿,是“互联网+”文化的决定因素,也是“互联网+”可以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层次延展的驱动力。
第四个层次:互联网+其他企业。这里的“其他企业”不能简单地归为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需要自我革命、持续迭代,新兴行业需要互联网,创新、创业更离不开互联网。现在发展最快的有基于“互联网+零售”产生的电子商务和基于“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信”也已经越来越成熟。
第五个层次:“互联网+∞”代表无穷大,这就是连接一切的阶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物与物等存在连接,这些连接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不同的地域、时空、行业、机构乃至意念、行为都在产生连接。创新就是其中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互联网+∞”体现了“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能够产生细分领域的创新等。
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6]。
1.1.3“互联网+”与国家影响力
全球创新指数和全球联接指数是评价“互联网+”对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于2007年共同创立的年度排名,用于衡量全球120多个经济体在创新能力上的表现,是全球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等使用的主要基准工具。全球创新指数是一个详细的量化工具,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激励创新活动,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7]。全球联接指数(global connectivity indx,GCI)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出的对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的量化评估。全球联接指数于2014年首次发布,聚焦探索创新的ICT是如何使能国家经济的发展,旨在为国家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评估建议。
全球创新指数报是当今在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创新指数报告。创新是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发明与创造的融合。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29位[7]。全球创新指数由5个创新投入指数和2个创新产出指数共7大类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制度(政治环境、管理环境和商业环境),人力资本和研究(教育和研发),基础设施投资(ICT、能源和一般性基础设备),市场成熟度(信贷、投资和贸易竞争),企业成熟度(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知识和技术输出(知识创新、知识影响和知识扩散),创新输出(无形资产创造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线创新)。
全球创新指数向决策者展示了关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以及存在改进空间的领域的概况。在这个系统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相结合,带来了高度创造力。全球创新指数位列前25的国家在多项指标上得分很高,并在以下领域具备优势:ICT的创新基础设施、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的企业成熟度,以及诸如创意产品和服务、在线创造性等创新产出。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基础设施投资(ICT、能源和一般性基础设备)方面排名第14,虽未跻身前10,但政府投资绝对值最高,依旧是全球最具潜力的ICT市场之一。德国高居榜首,两大综合指标“联接现状”和“增长空间”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发达国家第二。基于雄厚的ICT基础优势,德国率先发起工业4.0革命,用信息物理系统连接工厂,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工业生产率有望提高30%。
全球联接指数包括国家联接指数和行业联接指数,这是业界首次对国家和行业联接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估。简言之,全球联接指数旨在评估全球各个国家和行业的联接水平以及由联接带来的价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共建全联接世界白皮书》指出,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终端连接,65亿互联网用户使用80亿部智能手机,这表明世界将连接得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