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65.00
折扣价: 39.80
折扣购买: 孔祥熙全传
ISBN: 9787512662261
王松,1954年出生,安徽黄山人。教授,大校。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解放*政治学院、解放***后勤学校、解放**事经济学院任教。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被评为全***教员,被聘为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光明*报》《解放*报》《*事历史》《江汉论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孔祥熙大传》《宋子文大传》《***与丘吉尔》等著作,学术论文和著作获全国、全*多种奖励。
有一次,孔祥熙到处乱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 ,跌伤了额头,流了许多血。全家上下又气又急, 便不分青红皂白地交口指责小*头照顾不周。小* 头纵有满腹委屈也解释不清楚,唯有忍气吞声,只 等东家打发回家。此时庞夫人仔细察看了儿子的伤 口,见跌得不重,不会留下伤疤、影响容貌,认为 不必再为难人家小*头了,便萌发了仁慈之心,主 动承担是自己的过失。这样,总算平息了一场不大 不小的风波,保住了小*头的饭碗。从此庞氏在孔 家佣人中落得了一个好名声。 “红颜薄命”。尽管庞氏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嗷 嗷待哺,有一个恩爱弥深、前途无限的如意郎君和 一个美满温馨的家庭,但在她大病之后死亡之神毫 不客气地降临到她的头上,夺走了她美丽而短暂的 生命。那年正是公元1886年,孔祥熙6岁,妹妹孔祥 贞3岁。 顿失母爱的打击并未在孔祥熙童年的记忆里刻 下一道深深的沟痕,也许是年龄太小,还难以理解 生离死别的含义,但极有可能是由于他父亲孔繁慈 一生矢志不再续娶,既当严父又做慈母,使他不曾 尝到丧失母爱的感觉,一样地欢乐,一样地嬉戏。 庞氏的早逝,对孔祥熙父亲的打击却是**大 。过去夫妻天天耳鬓厮磨,夕夕同枕共眠,突然人 去房空,独守孤灯,难免心灰意懒,*见憔悴。此 时至爱亲朋和一些好心人接踵而至,苦口婆心地劝 他再娶一门亲事。孑L繁慈经过苦苦思索,婉言谢* 了众人的善意,决心不再续弦,以免影响家庭关系 ,他说:“我已有一双儿女,不必再娶了。俗话说 ‘六月的*头,继母的拳头’,与其将来因再娶而 使家庭不安、孩子*虐,不如自己抚养子女为好!” 要孔繁慈再娶是没有指望了,但大家又不忍心 看他天天精神恍惚,神情暗淡的样子,便又劝他是 否考虑搬出井儿院老宅,到外边找个地方住下,不 致触景伤情,见物思人而倍增伤感。孔繁慈觉得此 话有理,便在办完妻子的丧事之后,毅然放弃商业 生涯,携儿带女到距离县城西南十五里的南张村, 设立一间私塾,过上了“客串消遣式”的乡村塾师 生活,遂了“教学相长、诲人不倦”的夙昔志趣。 开始时入学蒙童不多,只有**名,后陆续增至30 多名。孔祥熙也成了私塾里的一名学生,而且是一 名年龄*小的学生。 蒙童生活虽说没有启蒙前那样无拘无束、自由 自在,但同样是一个全新的充满乐趣的世界,强烈 地吸引着孔祥熙。在私塾,没有因为他是塾师爱子 和*小的蒙童而*到丝毫优待,背书、习字,一切 均按照塾中规章从事。在父亲严格督导下,孔祥熙 从6岁到10岁,寒窗苦读四载,很扎实地打下了传统 文化的基础。他在古代贤哲留下的至理名言中,认 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适用。所 以在私塾期间,孔祥熙*感兴趣和下功夫*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