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风过余家沟/神禾文丛
ISBN: 9787532172603
风过余家沟 秦岭的千沟万壑皱褶出一条小山沟,取名余家沟。 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小兄弟,叫雷家寨,据说有过石 头寨子,今已无存。这山像大树发权,延伸出好几个山梁 ,夹着几个山沟,有两座山梁一个直着伸,一个弯着走, 怀抱出了余家沟,像是母亲怀里的婴儿。 沟道半山坡摆着个小村落,只十三户人家。屋舍并不 相接,沿着半山坡蛇样盘绕,相隔几十上百丈,背靠五块 石,面向野猪坪,正东鸡冠寨,正西垭口玉皇庙,东北二 郎寨,东南擂鼓台。 这个生养我的村子太小了,别说陕西省地图,就是佛 坪县地图也没标注。村里原有五十多口,这些年死的死, 搬的搬,打工的打工,沟里显得空荡荡的。前年三月侄儿 结婚,夜里九点半,执拗着与父亲回到沟里,空中悬个圆 盘子,撒出银白的光,把星星赶走了,剩下几颗也躲得远 远的。站在院坝,掰着指头算晚上住在沟里的人,仅仅七 口,还包括两个常住自留人口。那时我的落寞和凄凉,就 像海上狂风刮起来的船帆。 村里没有一户姓余的,却以余姓命名,想必早年是住 过余姓大户的,只是这家搬走了或是绝了代。村名终是留 了下来,不是谁想改就能办到的。有一年,村中—人在房 子旁边的岔路口,竖一木牌,上书“X家沟”,画着曲里拐 弯的线线缀着房子形状的图标,用小字标注着各家户名。 不知这牌子站了多久,多年后提及时,这家后人说,被一 个小伙子拔出来砸断了。可见名字一旦定型,哪怕这个地 方没有一户“余”姓,人们也遵从了乡俗文化的安排。或 许,这就叫文化吧。 小有小的好处,没有秘密,这家说话那户能听到,那 家的饭香飘到这户来,屋顶袅袅上升的炊烟诉说着是椴木 还是杂木的呻吟。谁家的子女孝顺、兄弟和睦,谁讲了铁 瓦寨的故事,谁编排了另一人的是非,谁站在院坝模仿伟 人朗诵诗词,谁又夸下了海口,母猪啥时发情、生了几个 仔仔,地头长了几棵树、啥时栽的、何时砍的,龙王庙何 年祈过雨、鱼池的鱼儿被谁半夜偷的,曹家梁的土地爷是 哪个人安的,像极雄鸡冠子的鸡公寨哪年起过火的、烧了 几天,不用刻意传播,大家明白得像一面镜子。 太阳、月亮很公平,均匀地撒着光,像村人插秧种苞 谷,不稠不稀。风儿也一样,一年四季地疯,两季西北风 ,把树吹歪了,弯向东南方;两季东南风,把树刮斜了, 驼向西北方。一歪一倒的,风把树扶直了,树就长端正了 。 风行事端庄,人更如此。鲁迅笔下的六一公公、阿发 ,沈从文眼里的边城人,皆热情大方。余家沟人少,见个 人亲热,遇个外地的,也是递烟倒茶管饭的,这样的古风 是在别处少见了。那年我和父亲去大湾挖川芎,饿了一天 ,走路腿都软,回来在廖家表叔那里吃了一顿面,至今都 记得。我家承包地在曹家梁,上去挖地除草,都在长林他 爷家里搭伙,只带粮食,从没拿过蔬菜,更没给人家屋里 收过一根柴。可我连两老人啥时去世的,尽都不知道。他 们家的房子不清楚住过多少户,那个半圆形的房子早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