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精)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精)
作者: (日)藤井省三|责编:白华昭|译者:潘世圣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精)
ISBN: 9787513337328

作者简介

藤井省三:1952年生于日本。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教授。日本学术会议常务会员(2005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会员(2014年10月1日—现在),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电影。主要研究成果:《鲁迅事典》、《鲁迅〈故乡〉的读书史——近代中国文学的空间》(有董炳月汉译)、《村上春树心中的中国》(有张明敏汉译)、《中国语圈文学史》(有贺昌盛汉译)、《鲁迅与日本文学――从漱石、鸥外到清张、春树》、《以中国电影来阅读中国现代一百年》(有叶雨汉译《隔空观影》)。

内容简介

一、我的鲁迅体验 与鲁迅《故乡》邂逅 我与鲁迅的初次相遇,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是 1963年,即举办东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我家住在东京大田 区马达的一条20世纪50年代中叶修建的住宅街上,房子周 围有很多空地,小学三年级之前,我每天都会在空地里玩 棒球。但到了四年级,那个棒球少年却开始每天把自己关 在小房间里看书了。因为周围的空地都开始造房子,不再 有地方可以打棒球了。接着,都营地铁①浅草线也延伸过 来,将马込与东京都的中心连接到了一起。 就在我从一个棒球少年摇身变为读书少年的时候,我 遇到了鲁迅的小说《故乡》o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 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 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 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 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 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 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 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 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 绪。 丧失的物语 时隔二十年,“我”重回故乡,却发现记忆中的美丽 故乡如今已变成一片落寞的故土,于是禁不住悲凉起来。 小说的叙事者“我”重归故乡,也是因为家道中落,要卖 掉老房,带上母亲和侄儿告别故乡,前往异地开始新的生 活。出现在“我”面前的儿时的小伙伴闰土,因为贫困, 早已成为一个木偶般迟缓木讷的农民;那个年轻时贤淑美 丽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变成一个庸俗厚颜的中年妇人 ……这就是《故乡》的内容梗概。 这篇关于“丧失”的物语,给我这个因奥运会带来的 建设高潮而失去空地的棒球少年以莫大感动。于是,暑假 的读书作业我便选择了鲁迅的《故乡》。正是这篇小说第 一次告诉我,成熟总是伴随着丧失。 后来,我又在中学国语教科书里与《故乡》重逢,到 了60年代末期,日本发生高中校园纷争,我看到毛泽东推 赞鲁迅为“中国革命的圣人”,于是开始阅读岩波文库的 《阿Q正传·狂人日记》以及筑摩书房出版的三卷本《鲁 迅作品集》。在竹内好鲁迅观的影响下,我对鲁迅作品特 有的浓重暗色产生了强烈共鸣。同样是在1970年,和我一 样出生于1952年的歌手藤圭子咏唱“十五、十六和十七/ 我的人生多暗淡”“圭子的梦啊,在夜里绽放”,那一年 她获得了日本歌谣大奖。我想,在青春时代,对暗淡而非 明快更有共鸣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不过无论如何,引 导我去关注“暗”的思想的,确乎是竹内好的鲁迅研究。 凝视民族与自我的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