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说家(精)/创意写作书系

成为小说家(精)/创意写作书系
作者: (美)约翰·加德纳|译者:孟庆玲//伊小丽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2.30
折扣购买: 成为小说家(精)/创意写作书系
ISBN: 9787300233031

作者简介

约翰·加德纳,美国现代派作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很有建树,是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老师。加德纳一生创作了高达25本之多的畅销书,同时他还在很多大学讲授过创意写作课程,其中包括奇科州立学院、本宁顿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等。他所创作的小说《格伦德尔》、《阳光对话》以及《十月之光》堪称当代经典。1982年,他在一场摩托车事故中不幸离世,享年49岁。

内容简介

从哪里说起都可以,为了方便起见,我就从语言 敏感性说起吧。 语文成绩好不一定就意味着有语言敏感性,也就 是说,不一定就意味着具有成为作家的天赋,也不一 定就对语言的奥妙感兴趣,也不一定明白语言的奥妙 之处。与其说语文成绩好与写作初学者的能力有关, 不如说与教师的相对能力、敏感性和老练程度有关。 并非每一位优秀的作家对句子的节奏、语言的韵味或 是词语的内涵和措辞水平(词语释义)都有敏锐的感 觉。尽管偶有差池——拙劣的语句、不恰当的暗喻甚 至愚蠢的措辞,但一些伟大的作家仍然不失伟大。西 奥多·德莱塞可以这样写:“他觉得她非常知性地有 趣。”这样的语言呕哑噪杂且沉闷乏味,以至于大多 数优秀的作家都会避开不用,可是很少会有读者不承 认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和《美国悲剧》是艺术品。 和最能言善辩的语言家相比,耳背的作家只要在其他 方面足够出色,最终可能会创作出更深刻、更优秀的 小说来。 必须提一句的是,真正艺术家的语言敏感性或许 不是寻常的语文老师一眼所能识别的,即使是经验最 丰富的语言使用者也未必能一眼看出。比如说,听到 “有希望”这个词组被当作“但愿”使用,或是听到 政治家们想说“直率”却说成了“愿意提供信息的” ,或是听到生意人想说“响应”或“反应”却说成了 “反馈”,很多非常在意语言表达的人会觉得惊诧不 已。考虑到这种对语言变化的反感,抑或许是对某类 人的反感,经验丰富又对细节一丝不苟的人或许会不 假思索地摒除一些可疑词语,而这些词语别出心裁又 敏感独特。换句话说,真正艺术家的语言敏感性很可 能与常见的“作家”迥然不同。那些街头小子玩“骂 娘游戏”——互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骂娘,并非所 有的含沙射影都那么符合文法或那么纯粹,实际上他 们或许比那些帮助打造约翰·肯尼迪形象的演讲撰稿 人更有语言敏感性。此外,正如德莱塞的例子所表明 的那样,并不是每一类作家都需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衡 量语言敏感性。一位诗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对语 言有高度的鉴赏力,这种能力如此精细、如此精确, 以至于在普通的小说家看来几乎是一种病态行为。因 为小说的情绪负荷需要迅速地呈现出来,短篇小说作 者虽然不像诗人那样迫切,但也同样需要浓缩抒情。 对于小说家来说,高度敏感的鉴赏力有时候反倒是个 障碍。 尽管有时候有些伟大的作家可能也会写得比较蹩 脚,但天才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他具有发现(有时候 )或发明真正有趣语言的天赋。他的句子节奏与他要 表达的内容衔接得天衣无缝,随着故事的流淌奔涌而 出:刻画沉闷呆板的人物时,语言也随之变得沉闷呆 板;故事情节雷霆万钧时,语言也随之轰鸣;或是准 确地刻画醉汉蹒跚的步态,疲惫老人缓慢、呆滞的神 态,半老徐娘卖弄风骚的可笑等形象。对语言敏感的 作者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暗喻,并非只是因为有人告诉 他要避免陈词滥调,而是因为他乐于寻找一个恰到好 处又生动鲜活的暗喻,一个据他所知还未曾有人想到 过的暗喻。假如他用了一个怪词,也绝不会是他那个 时代或地方的流行怪词——比如说(在撰写本文时) ,“无所不在的”或“渣渣”或“不经意地”,他会 使用属于自己的怪词,不仅仅是因为他想别出心裁引 人注意(尽管这也有可能是一部分原因),而且是因 为他痴迷于言辞。不管是否要用在自己的小说中,他 对发现言辞的奥妙都兴致勃勃——比如说,“发现” 这个词为什么有“揭开盖子”的含义。对于连词成句 他也是兴致勃勃,想看看自己写出的句子到底能有多 长,或是他能用多少个短句还不被读者察觉。总之, 想了解一个作家的潜力,标志之一就是他异常敏锐的 语言敏感度以及鉴赏力。 假如一位刚刚起步的作家偶然对语言进行有趣的 尝试,实际上,是他在倾听自我并且密切关注词语的 用法、查探词语的奥妙,这就足以表明这位作者有成 功的希望。尽善尽美、无须改进的天才是压根不存在 的。通常如此。作为读者,假如我们开始疑心作者只 是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那么我们就开始担心他可能 会遇到麻烦了。正常的人,即那些没有被错误的大学 教育误导的人,读小说是不会只关注言辞的。他们打 开一本小说,期望发现一个故事,希望书里会有些有 趣的人物,或许偶然有一处有趣的风景,而且,运气 好的话,会有一两个想法——要是有一大堆有趣的内 容那就真走运了。尽管也有例外,一般来说优秀的小 说家不会太关心语言是否出彩——至少不刻意寻求那 种华丽的、让人立马注意到的言辞,他们关心的是如 何讲述故事才能打动人心,让读者为之哭泣、欢笑或 是焦虑不安。不管这个故事具体是什么内容,只要以 最佳的方式讲述出来,都会让读者有如此感受。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