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23.8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改革图强/图说历史丰碑
ISBN: 9787807666660
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 似有一定布局,居住 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窑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 和西北部。房基为方 形或圆形半地穴,直径2.2至2.8米。墓葬集中于公 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 多单人葬。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 型是带足磨盘、带齿 石镰和双弧刃石铲。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 饲养业也已出现,有 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狩猎仍是重要生产活动 ,以木制弓和骨制箭 为狩猎工具。制陶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陶器有红褐 色砂质和泥质两种, 多碗、钵、鼎、壶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匀,据科 学测定其烧成温度高 达摄氏900~960度。 裴李岗文化与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他类型一样 存有细石残余,表明它 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 源关系。从建筑遗存、 埋葬习俗、农业生产,特别是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 考察,它与后来的仰韶 文化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认为,仰韶文化中后冈类型 是对裴李岗文化及磁山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 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 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时期文化。 1959年,浙江嘉兴马家浜地区发现一处新石器时 代的文化遗址。随后又 在江南地区的太湖周围,包括苏南、浙西和上海一带 先后发现不少相似的新 石器早期遗址,如青浦崧泽遗址、吴县草鞋山遗址、 吴兴邱城遗址等,人们 把它们合称为马家浜文化,年代约为前4700~前3200 。 马家浜文化主要特点是:(1)陶器多为红陶。以 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 的泥质陶器为多,普遍采用慢轮修整或轮作,夹砂陶 以红褐色为主。器皿 花瓣最具特色。(2)使用玉璜、玉块等装饰品。这类 玉器后来成为我国 传统装饰品。(3)盛行俯身葬。在马家浜、草鞋山等 遗址中发现墓葬200 多座,多为单人俯身葬。还有同性合葬墓,反映马家 浜文化还处在母系氏 族社会。 马家浜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主要作物是水稻 ,当时的马家浜人已食 用粳稻,在该地区的遗址中都发现了稻谷——粳稻和 籼稻。罗家角遗址3、4 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 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 存,在圩墩发现一件残木铲,仅有铲身,两面削成扁 平状,刃部较薄。收获 用的石刀数量少,制作粗糙。 马家浜人食用粳稻,说明中国栽培稻谷已有七千 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是 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对世界水稻生产的 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史前人类已经开始使用金属。仰韶文化时期 就已发明的冶炼技术使 我国史前人类在新石器晚期就已步人了铜石并用的时 代,为商周时代璀璨辉 煌的青铜文明准备了技术条件。 人类利用金属,最早是铜的利用,首先是直接利 用自然铜,然后利用 单金属矿冶炼红铜,或利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出青铜 、黄铜、白铜。由于 我国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人工冶炼的黄铜和青铜,没有 经过漫长而相对独立 的自然铜阶段,因此,我国金属铜的早期冶炼和成型 方法是和铜器的利用 成正比的。 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姜寨铜片是黄铜,1973年在 姜寨29号房址的居住面 上出土了一个半圆形铜片,经碳十四测定,并经树轮 较正,该房碳化木椽年 代约为前4675年,为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金属块。最 早的可辨器形的甘肃林 家铜刀则为青铜制品,均属于仰韶文化时代。到了龙 山文化时代,最早的容 器是河南王城岗容器残片及山东牟平的铜锥,都为青 铜制品;山东三里河铜 锥和山东长山店子的铜片为黄铜;部分铜刀则多为青 铜;唐山大城山两件斧 形铜片为红铜。到齐家文化,红铜器具、器械却又多 了起来,呈现出利用自 然铜和冶炼锕同步发展的情况。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