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90.47
折扣购买: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
ISBN: 9787559681416
"巴伦一 高级经济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任上海金融学院科技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300多家培训机构、大学特聘培训讲师。 从事金融工作40年,担任培训讲师40余年(含退休后),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分行办公室主任、公司金融部总经理、个人金融部总经理。荣获中国农业银行“十大杰出客户经理”、“首届知识型员工标兵”总行级内训师""(连续三届)称号,获得首届金融图书“金羊奖”、中国金融服务行业“九鼎奖”等荣誉。出版发行18本专著,发表161篇金融论文,研发10大课程体系,共计218门金融业高端课程,在金融系统举办培训1000多场,培训学员140多万人次。15年时间带领团队直接营销6000多亿元金融产品。 "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规范流程 信贷管理是一个诸多环节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过程,任何一个贷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风险。在当前我国信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更需要进一步强化贷款业务的全流程管理。尽管信贷业务品种不同、对象各异,但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的过程。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许多风险,规范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 (一)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三查”制度的弊端 在我国商业银行流行数十年的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要求了,必须进行扬弃。其主要弊端如下: 1. 缺乏尽职与问责要求 在传统商业银行管理框架下,与风险管理战略有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大量存在个人决策代位集体决策的现象。同时,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中, 相关部门和领导者及信贷从业人员权责不清,导致制衡、监督缺位。特别是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三查”制度没有严格的尽职要求与问责制度,出现贷款风险,往往由所谓的“集体”承担责任,个人责任虚化、空化问题突出。 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特别是客户经理对客户“十个不了解”的问题突出: 不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同业平均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和盈亏平衡点、平均利润率等指标;不了解客户提供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到底如何;不了解客户重大事项的变动、大额资金的流向等经营事项;不了解企业本身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何种阶段,失去及时退出的最佳时期;不了解抵押品变现的难度和变现的成本,被充足的第二还款来源和完善的抵押担保所迷惑,忽视第一还款来源;不了解企业的资金实际使用量是多少;不了解企业真实的所有者权益;不了解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资金的周转水平一定要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不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敞口的真实承受力;不了解企业管理层的真正素质等。 2. 贷前调查不实 当前一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很大一部分问题出现在贷前调查上。 (1)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贷款操作规程中规定的要求深入细致地进行实时实地调查。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为完成营销指标、拓展客户、抢占市场,往往在一些贷款业务上放松对客户的准入标准,贷前调查不实、不尽职、流于形式,没有把贷前尽职调查作为“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客户的业务”“了解你客户的风险”的关键评估判断环节,导致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人与企业乘虚而入。 (2) 有的客户经理仅仅根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作为贷前调查的依据,造成贷前调查失实。 (3) 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过程中没有对申请人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没有摸清申请人的真实背景。 (4) 有的客户经理凭经验和感觉办事,没有进行贷前调查便形成了调查报告。客户内部评级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假按揭、假资本金、假报表、假印章、假评估、假抵押”等骗贷行为频频出现,严重危及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 (5) 贷前调查中没有用影像图片等有效手段记录借款申请人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给贷款审查审批人员提供大数据系统分析及其他客观、科学的审批依据。 3. 贷中审查不严且贷中控制缺失 (1)贷中控制缺失。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端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把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及账户监管作为基本的信贷流程与风险控制手段。 (2) 贷中审查审批不严。一些银行没有设立严格的贷款准入标准,特别是行业准入、客户准入、区域准入没有明确的政策标准,对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审批了贷款,形成风险隐患。 (3) 借款合同管理虚设,造成银行法律纠纷不断。借款合同管理上存在借款合同不合规与不完善的缺陷、借款合同签署前审查不严、签约过程违规操作、履行合同监管不力等问题。如对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约束不力,往往未明确约定贷款人提前收回贷款或解除合同的条件。贷款人在合同的条款中没有具体体现风险控制的要求并约定实施,致使借款合同对借款人不存在真正的法律约束,也不能在法律上真正保护贷款人的权益。 (4) 在放款与支付环节上把关不严。没有根据约定条件及受益人原则实行贷款资金的发放与支付,确保贷款按照约定的用途和进度使用,造成信贷资金被挪用,甚至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借款人通过虚假交易甚至无交易划转,套取银行贷款,给信贷资产质量埋下巨大隐患。 4. 贷后管理不真 (1) 重放轻管思想严重。一旦贷款发放完成后,贷款管理就基本结束了。由于客户经理自身营销任务太重、考核指标太多,对贷款使用、支付情况及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信息跟踪检查不够。走访客户、贷后检查也很难落到实处,大多流于形式。 (2) 商业银行上下级机构之间在贷后管理上缺乏严格的制衡机制。在监督手段上,上级行仅仅限于对下级行进行检查指导,缺乏有效的预警手段、大数据监控系统和贷后监控考核体系。 (3) 贷后管理工作内容上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工作上随意性较大,不规范、不严谨、不严格、不认真。 (4) 在贷后管理技术手段上没有建立科学的贷后管理系统。主要靠人工操作,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据对风险控制的技术指导作用。 (5) 对集团客户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偏弱。集团客户往往涉及关联担保、虚假套贷、贷款挪用、盲目投资等多种贷款违规问题,且问题涉及众多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给银行贷款造成巨大风险损失。然而,我国一些银行并未从这些损失中吸取教训,对集团客户贷款的风险管理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 (二)再造商业银行信贷流程,建立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应在对原有信贷“三查”制度扬弃的基础上,再造以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尽职控制、贷后尽职管理三大环节为主体的新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 1. 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前尽职调查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客户贷款申请受理、尽职调查前准备、现场调查、非现场调查、分析论证、撰写调查报告等六个流程。 做实贷前,识别与预防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一是客户贷款申请受理要做实,重点是客户诚信申贷要到位。二是尽职调查前准备要做实,重点是客户经理团队要组建到位。把合适的贷款申请客户分配给合适的客户经理去调查。三是现场调查要做实,重点是账务核查、面谈制度与实地走访要做到位。四是非现场调查要做实,重点是大数据查询与风险判断要到位。五是分析论证要做实,重点是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效益性与前景性认定要到位。六是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实,客户经理必须签署法律声明, 对贷前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全面责任。 2. 贷中尽职控制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中尽职控制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审查审批、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账户监管等六个流程。因此,除了保留传统的贷款审查环节,新增了合同管贷、贷中核保核押、贷放分控、支付管理、账户监管等流程。做严贷中,识别与控制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一是审查审批要做严,对不符合贷款准入条件的贷款坚决不审批。二是合同管贷要做严,充分发挥借款合同对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保障作用。三是贷中核保核押要做严,对担保抵押贷款不合法、不合规、不足值的坚决不贷款。四是贷放分控要做严,对不符合放款条件的贷款坚决不放款。五是支付管理要做严, 对不符合借款合同约定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坚决不支付。六是账户监管要严,对不符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的贷款坚决不放款,已发放的贷款也要行使不安抗辩权,中止履行合同,提前收回贷款。 3. 贷后尽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 贷后尽职管理全流程风险管理环节包括制订贷后管理方案,贷后非现场监测管理,贷后批量监管,贷后现场检查与评价,贷后核保核押,贷后交叉营销,信贷风险预警和处理,贷款展期管理、还款管理与贷款到 / 逾期收回,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潜在风险客户退出,提交贷后管理报告,信贷档案管理十二个流程。 做真贷后,识别与处置风险,是这个环节流程再造的关键点。 (1) 认真制订贷后管理方案。特别是方案要有针对性、操作性与预见性。公司客户要一户一案。个人客户与小微企业要制订整体贷后管理方案。 (2) 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十二个规定动作。银行要明确规定这十二个动作的标准、频率、责任、时间节点与考核。 (3) 认真检查发现风险。包括检查的内容、频率、报告与问题整改等工作要切实做到位。 (4) 认真预警报告风险。时间就是安全,隐患就是损失。银行必须建立严格的信贷风险预警报告事项、流程、系统管理与责任追究制度。 (5) 认真处置化解风险,特别是做好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对不良贷款的防控与清收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重大难题。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要多法并举,包括营销手段清收、行政手段清收、法律手段清收、创新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清收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全面分析借款人各种影响因素,从中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方法加以解决。 (6) 认真总结贷后管理的经验教训。银行要每年总结贷后管理方面的正反案例,编成信贷风险案例集,组织全行信贷从业人员开展大讨论,在讨论中深思,在讨论中警醒,在讨论中升华。\" "1.作者在全国商业银行、政策银行、银行业协会、大型客户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举办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讲座数千场,听众数百万人。学员自称巴老师的“巴粉”“糍巴”“爱巴”“锅巴”等,视巴老师为“偶像”、人生目标。 2. 本书扬弃了在我国流行数十年的信贷“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三个办法”,再造了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新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