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师大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28
折扣购买: 老城履痕:芜湖十里长街纪实
ISBN: 9787567661073
十里长街万家铺 十里长街历史悠久,开 始于宋代筑芜湖县城时。 东吴孙权黄龙年间(229- 231),芜湖县治由黄池迁 移至今北门鸡毛山高地。 那时鸡毛山周围不少区域 湖泊广布,可能只是在县 治附近有原始的集市。唐 代以后,开始大修东南水 利,疏通河道,筑东坝, 使中江之水分流而入江归 海,太湖之水不致倒灌芜 湖。到了宋代,在芜湖郊 区大事围垦农田,圩区水 网相通,圩田连片,大水 退后,鸡毛山周围陆地突 出,面积随之扩大,人口 增多,商业兴起。北宋太 真至真宗时期(976-1022 ),始筑城池,史称“宋城” 。当时的宋城范围较大, 据民国《芜湖县志》卷十 《建置志·城》记载:“今北 门外高城坂、东门外鼓楼 岗等处,皆为故城遗址, 民初筑城收缩甚多,则宋 城之大亦可想见。”南宋建 炎年间(1127-130),金 兵不断南侵,城遭兵毁, 于淳熙七年(1180)重建 。元代末年(1368),城 垣又毁于朱元璋与元兵战 火,再次废为瓦砾。由于 当时芜湖工商业经济十分 繁荣,产品闻名全国,引 来日本海盗的垂涎。随着 明朝的衰败,社会不宁, 倭寇侵扰,大肆抢掠烧杀 ,仅1559年和1574年两次 兵库被盗,共被倭寇抢去 白银12800多两。因此, 芜湖重建城池防盗迫在眉 睫。明万历三年(1575) 二月,决定重新筑城,费 时六年始成。明万历三年 ,芜湖古城在宋土城墙改 筑砖城墙时,太平府知事 钱立“临县相度规费絷地, 画长街于城外”。筑城墙以 后,商业街道相继出现, 西门大街,亦称长街,因 此形成。宋城后毁于南宋 金、元之乱。明万历三年 (1575),明代重筑芜湖 县城时,改筑砖城墙曾“画 长街于城外”,范围大为缩 小。“弼赋门”(西门)西连 长街大市,说明这时西门 已内缩,将原来的一条西 门大街截断,西门内叫西 内街,西门外叫长街。所 谓长街大市,原来也在宋 城之内。所以有十里长街 起于宋代筑城之说。之后 ,长街沿青弋江由东向西 一直延伸至宝塔根,直到 清中期形成了百姓口中的“ 七里长街”。原先宋城范围 :东至今东门外鼓楼岗, 北至北门外高城坂,南至 南门外的南门湾,西至西 门外城墙根。今存的兴隆 街、仓前辅、笆斗街、打 铜巷、米市街、薪市街、 鱼市街、花街、油坊巷、 铁锁巷、南正街、西内街 ,都属于宋城内的商业区 ,可见范围之大,是昔日 当地商贸各行各业的集中 所在。 明城利用宋城部分遗址 ,南移至长河(青弋江) 之滨,西划长街于城外, 筑成史称的“明城”,其范围 较宋城缩小,主城区域即 在四座门楼之中,城周围 739丈,高3丈,四方筑单 独门楼,东曰“宣春门”,南 曰“长虹门”,西曰“弼赋门” ,北曰“来凤门”。筑城门楼 时,据说是歙县商人阮弼 出银包工,独自建成西门 城楼,当局以示表彰遂将 此门楼命名“弼赋门”。是因 为城门中的“弼”字,故称“ 弼赋门”,还是因为他独自 包银筑西门城楼,才得名 ,均无文献记载。 另开迎秀门、上水门、 下水门三个便门。万历四 十年(1612),为“与学宫 棂星门相对”,于城南“学宫 ”前开设金马门。城内曾有 古街巷119条,其中著名的 有南正街、花街、十字街 、米市街、薪市街、东内 街、儒林街、城隍庙等八 大街。时任兵部右侍郎的 歙县汪道昆书有《芜湖新 城记》,勒石立于东门城 楼。清顺治、乾隆时,曾 两次整修加固城垣。清咸 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 清军在此开展了几次争夺 战,城池大半毁损,清光 绪二年(1876),芜湖辟 为通商口岸之后,长街才 开始逐渐恢复。民国《芜 湖县志》卷六《地理志·街 巷》载:“西门大街,一名 长街,自鱼市街转引自《 芜湖古今》,安徽人民出 版社1983年版,第32页。 民国时期(19世纪30年 代初),拆除西门弼赋门 及城墙,长街便和古城内 的鱼市街、薪市街等相连 。芜湖城墙被拆除拓为环 城马路,现今的环城东、 南、西、北路,就是400年 前明城墙的遗址。从此长 街便成了人们口中的“十里 长街”了。因此,从南宋淳 熙七年(1180)算起,长 街历经元、明、清、民国 时期,有800余年历史,是 当时皖南最具规模且保存 较为完好的明清历史老街 。 明代建都北京后,户部 设置芜湖关,官府文书传 送、朝廷官员往来都要通 过江口,故从县衙门到江 口修建一条高出水洼地的 官道,以便人马通行。在 江口还建造了一所接官厅 ,设有官驿站(现寺码头 附近仍有官驿巷名),以 便送往迎来。这条官道同 时也是青弋江的堤岸,作 为防洪设施。官道两旁, 自然是开店设摊的好市场 。因此从西门口长街大市 逐渐延伸到江口,形成的 十里长街实乃自然街市。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