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红氍毹上七十年(苏稚武旦生涯实录)
ISBN: 9787540253882
报考戏校 1938年10月17日,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父亲苏 广源,在一所小学任教,靠教书养家糊口。母亲安慧卿,生了 我们兄妹五个,承担着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那时,一家人的 日子过得很艰苦。 妈妈心地善良、聪明贤惠、勤俭持家,身上有着中国女性 的传统美德,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生活虽然困难,但妈妈心灵 手巧,她用平日收集的各种布头剪成好看的花样缝补在我们的 衣服上,让我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记得有一次过年, 晚上我躺在被窝儿里偷偷看妈妈为我们兄妹几个缝制过年的衣 服。我看见妈妈先在炉子上烧了一大盆染色水,然后把做好的 衣服一件一件放进水盆里。第二天清晨,我一觉醒来,看见妈 妈仍在忙碌着,前一天晚上妈妈放进盆里的衣服已经被染成漂 亮的颜色。 我六岁那年上学,正赶上冬天。妈妈把她结婚陪嫁的紫色 被面拆了,特地为我改成一条小棉裤。没想到第一天上学,我 就摔了一个大跟头把新棉裤弄破了,当时我害怕极了。回到家 里,妈妈没有对我发脾气,而是轻声细语地对我说:“第一天 上学肯定紧张,没关系!”妈妈又连夜把棉裤缝好、洗净、烘 干。第二天,我穿上妈妈为我洗净、缝好的棉裤高高兴兴地上 学了。 妈妈教育孩子很有办法,对孩子们从来不打不骂、不偏不 向,每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妈妈总是以理服人。她时常以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口头语教导我们。 家庭的贫困使我渴望有机会能够早一些离开家,过上自食 其力的生活。1949年年初,我11岁的时候妈妈得了重病,我想 如果我能出去上学,不仅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省下饭钱帮 助妈妈看病。 1949年4月,我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一天,我无 意间听到了伯父和父亲的谈话,他们商量着要带我姐姐报考华 北大学,带我哥哥、弟弟报考戏曲学校。听到这个消息,我顿 时来了精神,追着伯父大声说:“伯父,我也要考戏校。”伯 父说:“戏校不要女生。”我不相信伯父的话。奶奶很封建, 听说我要去报考戏校也极力反对,但我坚持要去。我暗下决 心,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哥哥、弟弟一起去报 考戏曲学校。 报考戏校的那天,我趁家人不注意,偷偷地窜出家门,紧 跟在伯父、哥哥和弟弟的后面。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伯父看见我在后面紧跟着,就说: “戏校不招女学生,真的不招女学生!”我低头不语,心想: “伯父一定是在骗我!戏台上演戏,也不能没有女演员呀?戏 校肯定招女生。”无论伯父怎么说,我就是紧跟在伯父后面。 伯父不时回头看着我,我也睁大眼睛看着伯父,我们就这样僵 持着,不停地往前走。突然,我感到了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 因为从伯父的眼神里,我意识到伯父已经同意我报考戏校了。 当时,原国民党208师所属四维剧校已由北京军管会所属 文管会接管了,并搬迁到北池子草垛胡同。此时,学校正在筹 建新的戏曲学校并准备扩招学员,我们哥儿仨就是在这个时期 报考戏校的。 顺利通过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