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
ISBN: 9787030524027
第一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有序地进行,这次革命将极大地提高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将重塑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章重点阐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核心及发展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核心及发展趋势
(一) 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思考
目前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有两种最主要的观点:①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控制技术为核心的革命;②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为基础的革命。
事实上,能源互联网是解决化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它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等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满足这个需求,也离不开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能源科学与技术以及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是相辅相成的。
工业革命是一个过程,是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英国以蒸汽机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人力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并推动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以电力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成为新的直接动力,社会生产力再一次得到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嬗变。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一个过程。当人类面临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认识到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融合能够化解这些危机,使人类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时,实现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便成为不二的选择。
由此,我们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定义为: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并迅速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实现从提高劳动力效率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 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与核心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形成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开展新技术的创新,并将之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实现从提高劳动力效率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革命为先导,以数字化制造、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和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为主要标志,实现新技术与新能源的融合;它将极大地延伸人类智慧,拓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
(三)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使制造技术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从而改变工业的生产方式,重塑制造业格局,即数字化制造格局。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由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由此将转变能源供需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促使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能源体系,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促进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高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人类的活动空间。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呈现生产与消费个性化、分布式、微型化的趋势,并将深入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社会、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智能化制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能设备上的相关投入和新能源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将拓宽生产力发展新空间,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供给,满足人类新需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将得到强化,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一种主要形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强。
3. 传统的规模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是指产品的种类大幅增加,由供给方为主导的传统方式将逐渐弱化,用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的生产方式将更为广泛,用户的创新、创意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加强,使依赖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受到空前挑战。
4. 世界经济地理重塑加速
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更有可能享受国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红利”,制造业重心向其偏移是不争趋势;新兴经济体若不能抢占新能源、新技术的市场先机,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比较优势可能会丧失。
5. 发展中国家也有机遇
新能源作为一种不能移动的本地资源,大家都可以控制能源、开发能源,从而成为能源的主人,这是当今全球能源治理框架下建立的新的能源秩序。这一新秩序将弱化少数工业巨头对能源生产和分配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发展能源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富裕。
(二)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全球问题”共识增强
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称“全球问题”。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希望实现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权利的共识日趋增强。
2. 合作胜于竞争
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减少工业巨头对能源生产和分配的垄断,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性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它需要世界各国利用网络,构建企业间竞争协同的新型关系;需要在制定合作框架、鼓励合作的同时,尊重各行各业甚至每个人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建立起一种以“能源和谐”为标志的新型经济社会关系。
3. 就业前景乐观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为生产制造活动提供服务,这是未来就业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例如,欧盟的目标是使大部分建筑变成可以生产能源的微型发电厂。当每栋建筑都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生产电力时,将会出现一些新公司,这些公司的功能就是提供将建筑改造成个人电站的服务,从而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新工作机会。
4. 教育理念更新
新的教育理念把培养高技能专业服务提供者的教育视为教育体系的重心,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创新型人才。
(三)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尽快依托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内涵发展方式支撑发展。要改变能源生产消费的外延拓展方式,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步伐,实现能源转换、储存、分享、应用等要素协同发展,形成以能源技术创新为驱动的能源生产消费内涵发展方式。
更多地依靠先进科技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带动发展。要突破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
加紧依赖科学、绿色、低碳推动发展。要促使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努力形成科学、绿色、低碳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2.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重塑二、三产业关系。要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尤其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
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要继续高度关注世界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走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变化有足够的准备。
加快革新能源消费方式。要充分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储能产业化,实现能源绿色消费。
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是信息技术创新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并将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能源生产消费方式。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化”深度融合加速了制造业生产组织体系的重构;提供了破解能源环境约束的途径;夯实了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推进了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的步伐。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是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提高装备工业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速推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催化剂。
4.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创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引擎。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能源技术的最新成果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对具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保持紧密的追踪性,对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保持超长的时效性。
生产方式创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分布式能源发展方式将改变集中生产、分散消费的能源消耗方式,能源生产可以在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