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5.72
折扣购买: 人间百草
ISBN: 9787559874115
田炳信,男,1956出生,河北沧州人。作家、画家、诗人、媒体人。延安大学兼职教授,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现代热点采访录》《神秘的内蒙古》《变色》《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美国为什么妖魔化中国》《邓小平最后一次南行》《我说你听》《思想咖啡厅》《历史不止一只耳朵》等著作。
急性子 夏秋之交,季节不管不顾地催生起来,植物的果实丁零当啷,透露出归心似箭的情绪。瓜熟则蒂落,该从高高的枝枝杈杈间洒落大地时,没有哪个果实还愿意如巨婴一般赖在树杈的。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听觉似乎是独霸世界的最佳时刻。东有紫花开裂,西有红花膨胀,随心所欲地分布在静夜里,敲打着地平线疲惫不堪的轮廓。花开无声,花开有声,因人而异。有人是听到花开的声音,有人是用眼睛看到花开的声音,有人是感受到花开的声音。 天光放亮,云影游荡时,有一株荚状囊从粉绿色变为黄褐色,它知道自己的种子成熟了,稍稍大点的风也苏醒了,一碰触,囊瓣瞬间向内卷曲,产生一股不可思议的弹力,将里面的种子急不可耐地射向阔野,四散进土壤中,或等待其他生灵将它们带往未知的他乡。它被农夫、郎中称为“急性子”,也被称为 “别碰我”,弹射的时候,它还自带配音。 我们习惯了以自身为主体来感受时间的快慢,对于花花草草基本以月、季、年来观看,摘不摘、采不采,其实不差那几个小时、那几天。但急性子这种植物,让人得紧紧盯着时辰。若不然,就如一则小品中小沈阳说的:眼睛一闭,再一睁,没了。 急性子是种子,它又叫凤仙透骨草、凤仙子为多,别名则 长长一大串:指甲花、灯盏花、指甲桃花、金童花、海药子、旱 珍珠、满堂红、好女儿花…… 古人喊作急性子,除了这种子会急匆匆弹射出来,还指其 在医治某些疾病时疗效神速。现代中医一致认为“急性子”对破 血、软坚、消积、经闭、噎膈、难产等有奇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其性急速,故能透骨软坚,庖人烹鱼肉,硬者投数粒即易软烂,是其验也”。急性子,名字和药性保持得非常同步,也便算是急到了点子上。 在人类世界里,“急”这个字总不如快、骤、猛、烈来得正 面,用急字组词一般都是慌里慌张、中心飘移的状态,就像我们熟悉的狗急跳墙、心急火燎、燃眉之急、气急败坏、急于求 成、病急乱投医、操之过急。从传统文化上看,急字对注重修身养性、秉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是大忌,是时时刻刻要保持警惕的东西。《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不急,是个奢侈的东西。 畜牧业社会, 牛羊遍野,芳草天涯。牧羊人的一声吆喝,一根鞭梢炸响,一阵低吟浅唱,无不携带着原始蒙昧的痕迹。一旦定格某个时辰,一幅画,一首诗跃迁千年百年横空呦唿。 徒步放牧可以写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慢悠悠的风,轻飘飘的云,一声长调,一声鞭梢的脆响,万千牧羊人的闲庭信步勾勒出一个畜牧业社会的大轮廓。闭眼,草原辽阔惆怅;睁眼,牧草茵茵,羊咩牛哞。 骑着瘦马赴任,可以写出“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的诗句。一连串的蒙太奇组合中,一个人的落寞、寂寞、踌躇、 犹豫,散发出羁旅独有的气息。 乘坐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可以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所谓风动人不动,水流的飞溅,驾舟人的技巧,难以捕捉的速度,畅快淋漓的情绪一股脑地涌进诗句里,成为千古绝唱。 在古人的世界里,似乎是缓而不是急,去决定诗情画意;似乎是静而不是动,去冲破想象力的藩篱;似乎是放而不是收,才能找到思绪与灵魂的落脚点。 今天奔波在路上的人,便是高速公路上的游牧民族。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怕的是冰天雪地的笼罩、狼群对羊群的袭击及来自陌生部落的杀戮。除了这些,大部分时光还是悠哉悠哉。高速公路上的游牧民族是职业经理人、货车司机、一日游套餐家庭,他们提心吊胆的事远比远古的游牧民族多得多,大家着急忙慌地奔跑在一个快而焦灼的时代。 一则笑话说道,蛤蟆同麻雀比赛看谁数数快。麻雀伶牙俐齿,一口气数完1到10的数。轮到蛤蟆数数,则是大嘴一张:二五一十。慢是慢了点,可是,基数大、方法好,仍然超过伶牙俐齿的麻雀。这则笑话似乎是在告诉人们,欲速则不达,事缓则圆、事缓则成是另一种速度观。 也许凤仙花的种子“急性子”的巧就巧在:我是弹出去,而不是跑出去、掉出去、坠下去。如此,他人游泳我驾船,早到对岸着新欢。 雪荡芦苇 我知道很多美丽的芦苇荡,但是我真实记忆中的、真正触摸过的那一片,位于内蒙古。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羊人习惯把湖泊称为“海子”,北京至今还有这种称谓的遗韵,像北海、西海。有一年的秋天,我到了内蒙古境内黄河边的一个叫作哈素海的地方。哈素海被誉为北方的西湖,是黄河改道后被遗弃的湖泊,曾经有一个苦哈哈的小名,俗称后泊儿。可能与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做对比,有了此名称。 哈素海其实是一面镜子,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信息一直保留至今,供人们看清和揣摩历史打哈欠的一瞬间。天地之间,秋日的芦苇不紧不慢,在朝暾若隐若现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摇曳,彬彬有礼地点头示意。金黄的光色是背景,淡黄的苇叶就有了不易察觉的轮廓。天际线凹凸不平,地平线参差不齐,浩浩荡荡的芦苇翻滚在敕勒川上。 冬日再来,老芦苇真的老了。黄河到底有多少道弯,权当九曲十八弯,大河拐弯处,所有的海子都是大河的孩子。一缕缕的雪,一片片的雪,一层层的雪,不急不缓,芦苇斜斜歪歪布满原野,也捎带着遮蔽了瞪眼怒目的冰面。野兔蹦跶,田鼠蜷缩,雉鸡继续留下清晰可辨的爪印。雪荡芦苇,悄无声息地勾勒颓态之美,轻描淡写间又涂抹下一季的生机。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他拿芦苇道出人生飘零中独立精神的价值。 南宋诗人汪元量说,“宝应城南柳数枝,葭墙艾席是民居”,他以蒹葭隐喻文人的清朴与自由的可贵。 荻、葭、蒹葭都是古人对芦苇的雅称,频出于《诗经》《楚辞》等典籍,据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使用“芦苇” 一称,后世沿用至今。李时珍引用了郭璞注《尔雅》里的分类,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芦苇又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芦也,苇也。短小于苇而中空皮厚色青苍者,薍也,荻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实者,蒹也,薕也。 估计李时珍也觉得这么分类太复杂,就在芦苇的名下,采用了一刀切的手法,把薕、蒹、荻、葭、薍、萑等统称为芦苇。一刀切有其简单明快的好处,但也使得其中的韵味寡淡了许多。 李时珍从药效的角度看芦苇,主要还是去热、止咳、通利等,在中药的药匣子里不算珍品上品。但从意境的角度看芦苇,它飘摇、不安、撩人、生命力强盛,所以它才以“蒹葭”的名字让人想起在水一方的恋人,又以“芦苇”的名字让人感怀自己漂泊的人生。 如上说,葭,初生的芦苇,在苍老的芦叶裹挟中,嫩葭崭露头角。文人墨客常称十一月为“葭月”,也会称辜月、冬月、 仲冬、中冬、畅月、龙潜月。 我一直不爽,“叚”加上了草字头为“葭”,加上了人字旁为“假”。你看这同音的“蝦”,白虾,每年的四五月份会褪壳,海边人称其为脱壳虾。还有“婽”,美好而身姿窈窕的女性。还有 “犌”,比一般的牛力量更大的牛谓之犌。“豭”则是雄壮的公猪,“麚”则是魁梧的雄鹿。 后来考“假”字,果不其然,假有假道。 最初之“假”,与祭祀有关。甲骨卜辞有:“壬午卜,大,贞:假六人。”“贞:王假父乙。”“父乙假用。”“王其宾大戊假。” 以上之“假”,都有祭祀和用祭的意思。卜辞中,还有“假司室” 一词,司室是“祭祀所在的宗室”,“假司室”即用人祭祀于某一宗室。并有,《礼记·王制》“假于祖祢”,《祭统》“公假于大庙”,《诗经》颂篇也多有“昭假”“奏假”“烈假”。显然,“假”不仅是与祭祀有关,且在后世充分体现了恭敬、致敬、祷昭之意。 那时候,“假”是祀活动中人与神之间沟通、交融、交互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首先需要祭祀者贡献自己的精诚,才能感动天地、感动先祖,所谓“精诚上至乎鬼神”之意。神灵知晓后,就会“来假来飨,降福无疆”。 在祭祀和昭天的语境中,借天神与祖先之力,求尧舜与河伯庇佑,本是没错的。但是到了人间,便失去了“神佑”的内核,成为“狐假虎威”“弄虚作假”“假公济私”的皮囊。 所以,“假”的初心,是真。到了许慎的年代,许慎说,“假,借也,非真也”。与“叚”组的字,也多落得假借、借壳、夹杂其中的命运。 文字是一棵穿着层层外罩的芦苇。 国老甘草 在一代女皇武则天执政时期,她称狄仁杰为“国老”。任大理寺丞期间,狄仁杰刚正廉明,夙夜在公,一年时间判决了大量积案,涉及1.7万人,无一诉冤。当时听政的武则天觉得这个人一心秉公、刚正不阿,可以担当大任,她对狄仁杰的倚重和信任,让这段备受争议的历史中多了一段佳话。 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不仅称呼高举,也有亲力实为。在朝堂之上,武则天特许狄仁杰不行君臣之礼。狄仁杰病故后,武则天哭泣道“朝堂空也”。 翻遍历史书籍,能被誉为“真纯忠”的恐怕没有几个人。一心一意辅佐女皇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堪称国之栋梁、大唐楷模。他既有“国老”之名,更有“国老”之实。 国老是什么?重臣、良相、人中俊杰也,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帝王除了会把重臣称为“国老”,还会把在宫廷中负责教化帝王大臣德风的官员称为“国老”,有人称之为“帝王师”,也 有把从重要位置上退下来的人士称为“国老”,比如孔子回到鲁国后,鲁人尊称其“国老”。 在南朝时, 医药学家陶弘景称一种植物为“国老”,即甘草。甘草入药,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医家甄权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本草纲目》总结得最好:“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中医药学里,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调和之道”,和合是其鲜明的特征,并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贯彻,以不同而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属性。中药还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这些概念已经散落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我们都知道干姜吃多了上火,这是热;石膏用多了会腹泻,这是凉。 而甘草则温和平稳,和热药同用,可以缓解热药的过热之处;和寒药同用,可以缓和寒药的过凉之处;和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和寒热相杂 《人间百草》是田炳信以草药植物的医药名称背后的故事建立视角,描述人民群众在社会风俗、饮食文化、生老病死等方面的认识和感悟,将《本草纲目》《尔雅》《诗经》《黄帝内经》中的文史哲考据和训诂学穿插其中。全书围绕草药植物发散思维,作者博古通今,奇思频出,各种典故、诗词、冷僻的知识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语言风趣生动,可读性强,使读者颇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