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摄影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风雅湖山行(走读西湖)
ISBN: 9787551400978
王旭烽教授,**女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院长,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文化组长。出生于浙江平湖,幼时在富春江**迁徙辗转,少年时随父母入杭,从此与西湖做伴,品佳茗,历山川,风雨人生,荡涤情怀。求学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沉醉于文学。曾供职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现为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一级作家,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文学生涯二十多年,杜鹃声里,烟雨楼中,精雕细琢,遂成文字千万。 “茶人三部曲”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曾三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作品奖,此外,获得各类文学奖项数十种。对茶文化及浙江、杭州地方文化史情有独钟。有多部小说、随笔问世。戏剧作品有越剧剧本《藏书之家》、昆剧剧本《红楼梦》等。
白堤 半颗心留在江南的北方人 白居易(772—846)对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与他同时对杭州人的意义,给 我们提供了两种价值角度。对中国文学史来说,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对杭 州人来说,白居易是一个*好的父母官。杭州人对白居易,基本上也是可以 用“家喻户晓”四个字来形容的,但老百姓大多不是因为《长恨歌》和《琵 琶行》,而是踏在他们脚下的那道白堤。 白居易让我**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诗人真的不能从政吗?当官 的人真的不可能进入文学吗?鱼与熊掌,真的不能两全吗?为什么白居易、 苏东坡就偏偏两全了呢? 当然,这个两全也是相对而言的,就一生来说,白居易并不是一个仕途 通达之人。 许多人都以为年过半百、官场失意的白居易,能在公元822年来到美丽 的西湖从政,是一种幸运。实际上西湖有了白居易,才是*大的幸运。从某 种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白居易,就没有**的西湖。 至少,我们可以说,没有白居易,就没有白堤。 许多年前,在河南洛阳,我曾到号称香山居士的白居易墓前谒灵。乐天 先生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6年,终年七十四岁。就那个时代而言,是属于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长寿之人了,且生命不但有长度,*有质量,对穷愁的诗 人而言,他似乎是有些幸运的。当然,他也离不开一般诗人为官后几乎都有 谪官的经历,所以才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千古诗章。 从他一生轨迹看,白居易应该是个浪迹天涯的人物。祖籍为山西,先人 又迁居陕西,他自己则出生于河南。少年时代,大约十四五岁时,他跟随父 亲到江南时曾经**次来过杭州。那是为躲避战乱而来的,*子过得颠沛流 离,但杭州还是给他留下深刻的诗意。那时的**诗人韦应物正任苏州刺史 ,另一名诗人宰相的儿子房孺则出任杭州刺史,他们常在苏、杭两地诗酒唱 和,给了少年白居易很深的印象。几十年以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恰恰暗合 了他少年时代羡慕的诗人的生活。 白居易青年时代不能说不踌躇满志。二十八岁中了进士,也是春风得意 的。不过诗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一忘形就容易口没遮拦,封建社会把这种 对朝廷的直言称之为进谏,而进谏又往往是要*惩罚的。这一罚,罚到了江 州,罚出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后来他又被移至忠州,然后,西湖山水千 古有幸,终于迎来了伟大的诗人和朝廷贬官白乐天,这一贬,又贬出了一条 名垂万代的白堤。白居易虽然官场不幸,但作诗为官,*终都是青史留名的 。 白居易刺杭那年为公元822年,他已经整整五十周岁了。七月盛夏从京 城西安出发,一路东行三个月,才到了杭州。贬官之人,宦海浮沉,当时的 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仿佛一见到西湖山水,白居易的心情就发生了重 大变化,总之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即 便是一篇例行的公文,诗人也写得声情并茂,表示要“唯当夙兴夕惕,焦思 苦心”。 说到诗人在杭州的政绩,杭人自可如数家珍,但其中*著者,当为筑西 湖湖堤和疏通六井。所谓湖堤,就是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条白堤。 其实这条人们称之为白堤的堤坝,比真正的白堤年代*久远,它是西子 湖古老的一翅羽翼,自居易到杭州时它就在那里,人称白沙堤。白居易的名 诗《钱塘湖春行》中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才能没马蹄。*爱湖东行 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个白沙堤,也就是**的白堤。它从当年的杭 州钱塘门外向西,通往孤山,全长1公里。如今堤上一路有桥——断桥、锦 带桥,直到西泠桥,一路向西,右边一侧是葛岭、宝石山和北里湖,南边一 展望,是吴山、玉皇山、南屏山。 由于这条长堤通向美丽的孤山,所以从宋代开始,这条堤就被称之为孤 山路了。 明朝,一个叫孙隆的大太监,在白沙堤上重新垫土铺沙,广植桃柳。此 堤又改姓了孙——孙堤。年深*久,树大得可以合抱了c从树下走过,枝叶 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所以有人猜测,所谓断桥残雪,指的便就是月 光下的残影。又因此堤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绿烟红雾,歌吹为风,时人称 为十里锦湖。 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的筑堤,便把此堤命名为白堤了。 其实,白居易的白堤并不在这里,据史籍记载,白居易筑的堤坝,很有 可能就在**的松木场和武林门一带,年代久远,已难寻旧踪。而现在人们 看到的白堤,很有可能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西湖刚刚形成的时候,作为水利 工程建造起来的。要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西湖,和我们**见到的姿容可 是大不一样。她的西面,一直就到了西山脚下。东北面呢,又大到了武林门 一带,水利未修,—下大雨湖水就满出来,涝了;久旱不雨呢,湖水又干涸 。所以,西湖**没有**的温柔妩媚,性格是很暴烈的呢。 白居易可不仅仅是个舞文弄墨的大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有抱负有 政绩的官员。照他的原话,是“出仕为官,重在教民清世”。到了杭州,他 除了疏通李泌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以外,便是整治西湖了。 白居易筑的堤据说是从钱塘门开始的,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为上湖, 堤外为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田。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他这么做。说,放了西湖的水浇田,那水里的鱼龙 怎么办呢?水上的菱茭怎么办呢? 白居易也反问他们,是鱼龙要紧,还是百姓的生命要紧?是水上的菱茭 值钱,还是田里的稻粱值钱啊? 离开西湖前两个月,他终于把堤给筑起来了,还专门写了_一篇《钱塘 湖石记》,详细地记载了堤的功用,蓄水、放水和保堤岸的方法,刻在石碑 上,专门立在湖边。另外,他还专门派了专职人员去管理湖水,还制定了保 护西湖的奖惩条例和规定:穷人要是犯了破坏白堤的规定,便要在湖边种树 ,富人呢,让他们下水捞水*!P7-11